贵州自驾旅游小记
2.从寨沙侗寨到肇兴侗寨
从铜仁大峡谷出来,我们直奔梵净山,怎奈一票难求,提前一周在网上预约都未必能如愿。我们只好在山脚下的寨沙侗寨先住下,客栈的老板说现场排队购票就更难了。当晚我们决定提前结束在铜仁的行程,第二天经镇远古城到黔东南的肇兴侗寨。
为了对侗族风土人情和即将奔赴的肇兴侗寨有一个前置性了解,晚饭后我和爱人在寨沙侗寨转了转。没想到这里还是4A级景区,山峦、小溪、稻田、村寨,很闲适的生活。如果不是囿于我的假期有限,在这里小住几天等梵净山的票也是蛮不错的。寨沙侗寨并不算大,进了风格独特的寨门之后,纵横也就两三条街,基本上都是对外出租的民宿,有侗家传统木楼、吊脚楼,也有现代式楼房,建筑和装饰风格各异。寨子中间有一个开阔的广场,有很多孩子在这里无拘无束地玩耍。广场一角有一座塔式建筑,约五层楼高,全木架构,侗族人称之为“鼓楼”,是村寨长老们议事的地方。鼓楼为方形,由四根大柱子做支撑,向外展开飞阁重檐,逐层向上收缩。仰视鼓楼,发现所有的立柱、横梁、檩椽等木料在纵横交错之间没有使用一颗铁钉,全部采用榫头卯眼套扣的形式牢固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侗族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啊!
我们所住客栈的经营者是一对侗族青年夫妻,待人和善,服务周到。夫妻俩除了管理好客栈,为客人炒菜做饭,还在寨子边上种有几亩水稻,我们吃的米饭就产自他们辛勤耕耘的稻田。在城市上班族眼里,这是多么自在的田园生活啊!但是据他们讲,旅游旺季还好,从深秋到初春,游客稀少,日子过得也很寂寞。这就如同我们总羡慕小鸟能自由飞翔,其实小鸟在天空盘旋是在遥乞你碗底的剩餐。
第二天我们依依不舍告别寨沙侗寨,傍晚之前驱车来到了黔东南最大的侗族聚居区——肇兴侗寨。都说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还真是如此,我们到来时,就猝不及防沐浴了一阵小雨。云散雨停,站在公路边的石台子上眺望,在浓绿的层层阶阶的稻田簇拥中,一大片灰黑色的屋檐依山就势栉次鳞比铺展开来,这哪里是普通的村寨,俨然是一个镇子的规模。傍晚时分,华灯初上,整个山坡呈现一片辉煌,云雾缭绕之下,恍若天上的街市。
收起相机、无人机,我们加入到密集的人流中,缓步通过肇兴侗寨的寨门,来逛这“天上的街市”。
五六十米宽的主街,遇上摩肩接踵的客流量,依然显得狭窄。街道两边,各式店铺林林总总,里边也都挤满了人。卖特产和小吃的,卖各种首饰的,卖民族服装的,以及酒吧、饭店等,一家比一家生意红火。我和爱人选了一家刚好有座位的小吃排档,点了两份炒粉,坐下来吃晚餐。吃饭的过程中我四处打量,发现不远处的街边有一座鼓楼,鼓楼下几位穿着民族盛装的大爷大妈正在向游客们兜售自制的侗族传统首饰。晚餐后我们沿着大街继续往前逛,陆续又看到了几座鼓楼,可见肇兴侗寨之大、人口之多,一座鼓楼已远远满足不了侗族长老们议事的需求。
依山傍水是每一个侗寨的灵魂。前边经过一座桥,桥下是一条溪流,这应该就是肇兴侗寨的母亲河了。拐出主街,我们沿着小溪走。溪流将街道分成了两半,也将这道街上的游客分成了两股,街边酒吧里霓虹灯闪烁,像一把大手,晃动着每个人的身躯,随着音乐节奏摇摇摆摆。不经意间,我们来到了另一座桥附近,定睛看,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它承载了侗族人的另一项建筑文化——风雨桥。桥的两头是阁楼,阁楼之间是连廊,在有的地方又叫“廊桥”,专为路人躲风避雨方便之用。在侗族人生活的地区,有很多这样的风雨桥,贵州多雨,说下就下,千百年来,风雨桥为人们提供了多少暖心的服务啊!
在挨挨挤挤的商铺缝隙中,我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个与周边商业气息绝然不搭的窄小门口,门框两边招牌上赫然写着——中国共产党黎平县肇兴镇肇兴村委员会、黎平县肇兴镇肇兴村村民委员会。其门口之窄小,两边商铺的广告牌和外摆商品险些将其覆盖。这恐怕是全天下最窄小的村委会大门了吧,却管理着名扬四海的肇兴侗寨,可谓市场经济背景下小政府大社会的典型体现。
走进侗寨,打开了承载侗族人民汗水和智慧的宝藏。

寒江独钓
寒江独钓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