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砚文化汇典》出版发行仪式上的发言
关键
今天参加《中华砚文化汇典》出版发行仪式,让我感慨良多,用八个字概括,就是共襄盛举同品甘饴,就是说我们大家共同努力进行了编典的伟大工程,今天终于可以一起品尝甘甜的果实。
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其和笔、墨、纸一起,传承和记录了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用砚、爱砚、藏砚、读砚者众多,而综合历史、文化、社会以及地质等门类的知识进行研究的却很少,乃至近现代,随着摄影和印刷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有关砚的书籍、画册时有出现,但形单影只,真正客观、公正、全面、系统的介绍中国砚台的书也不多,一些书中还存在着谬误和讹传,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砚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怀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刘红军创会会长和会里其他领导一起确定了办展、建馆、编典三大战略方针,决定编撰《中华砚文化汇典》,而我有幸被选为“砚种分卷”的主编,负责9本书的编撰工作。
说实在的,让我担任这个主编,我真是诚惶诚恐,大家知道我一不是砚学专家,二不是砚雕大师,用我儿子的话说我就是一个热爱砚台退了休的老头。老话说:“事非经过不知难”。通过十年的编典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这中间的“难”。就以我负责主笔的“众砚争辉”这本纲领性的分册来说,困难就有二大条:一是砚种选择难。我国地域辽阔,历史上很长时间制砚业都是就地取材,遍地开花,因此,据史料记载多达300多个品种,以石质为主,还有陶瓷、金属、砖瓦、竹木等材质。这中间有些砚一直生存发展到现在。一些则半路夭折,甚至连遗物都没有留下。有的砚规模大,产量多,影响大,家喻户晓,有的规模小,产量少,甚至是一两个人偶尔为之,很多人不知道。究竟哪些砚种可以入典?颇费心思。经过多次反复的研究考虑,才最后选择了实际传世的有生产的砚种160多个以及在文献中有记载,但没有传承的砚种50个,遍及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其余的100余种则予以删除。二是文字撰写难。砚种选定后,用文字把砚种客观、全面、准确的介绍给读者,更需要下一番苦功。特别是400页的篇幅,十万字的容量,要介绍200多个砚种,平均每个砚种只有500字,另外还有400余张图片,平均每页就有一张,其难度可想而知,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字上要简洁再简洁,精准再精准,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出尽可能多的内容。经过反复努力,也比较妥善的解决了这一难题。我负责其他八本分册,也存在很多各种各样的难题。好在十多年来,在刘红军创会会长和会里其他领导的亲切关怀、大力支持下,自己明确了方向,增强了信心,在会里阴巍、孙德勇等工作人员的热情帮助和紧密配合下,自己平添了力量,提高了效率,特别是刘克唐、胡中泰、柳新祥、王玉明、刘祖林、罗春明、李俊林、邹洪利、张翔等老师在编写过程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数个寒暑,几次增删,以翔实的资料,丰富的内容,严谨的考证,精准的论述,流畅的文笔以及华美的图片,交出了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可读性的高水平书稿,为“砚种分卷”的成功出版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两个出版社更是精心编排设计、审核核对,使分卷成功出版。应该说他们是“砚种分卷”9本书真正的功臣,我也要在这里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当然,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正式出版的这9本书中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甚至是谬误。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新的考古发掘会使一些砚种的历史改写,一些历史文献的新发现会使我们的认识相对滞后,一些新开发的砚种会使我们的砚坛更加丰富,而一些新的砚作会让我们的砚雕艺术更加瑰丽多彩。但这些不会让《汇典》过时,不会让《汇典》失色,其做为前无古人的壮举,永载史册,彪柄千秋。最后,敬希砚界的专家、学者、大师、同仁和砚台的使用者、爱好者、收藏者以及广大读者,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对这9本书不吝给予中肯的批评和指正!
谢谢大家!
来源:聚砚斋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EIvs7wnooiEVd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