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冰溪洋
巷口的老槐树落了一地碎影,晚风裹着甜丝丝的桂花香飘过来时,李婶正把最后一笼月饼从烤箱里取出来。铁盘上的月饼还冒着白气,印着的“团圆”二字被蒸腾得有些模糊,像极了她眼角笑开的细纹。刚出炉的饼皮带着焦糖香,混着里头板栗馅的糯气,往巷子里飘了老远。
“今年国庆和中秋凑一块儿了,多寄两盒给娃。”李婶用棉线轻轻把月饼分成小块,指尖蹭到饼皮,烫得她悄悄吸了口气。她从橱柜里翻出个硬纸盒,先垫上两层干净的棉纸,又往里头塞了把晒干的桂花干——那是上个月在老槐树下捡的,晒得金黄金黄,装袋时还轻轻捻了捻,怕碎了花瓣。
隔壁的王大爷攥着刚取的快递走过来,塑料包装袋被风吹得哗啦响。他坐在李婶家门口的石阶上,慢慢拆开快递,里头是张硬壳照片:儿子穿着橙色工装,站在刚封顶的写字楼前,身后的五星红旗被风吹得展开,小伙子脸上沾着灰,牙却笑得白亮。照片背面写着一行字:“爸,这楼叫‘科创园’,国庆前就能交工,以后能装下几百人搞研发,咱们这儿的技术也能往更远处传了。”
“你看这楼,去年还是一片空地呢,今年就竖起来这么高。”王大爷用指腹反复摩挲照片上儿子的脸,指腹蹭过工装衣角的褶皱,声音里带着劲儿,“我娃说,楼里还装了太阳能板呢,省电;还有专门的母婴室,女同志上班也方便。等开春我去看看,说不定还能摸着他擦过的玻璃。”李婶听着,递过去一块刚凉透的月饼:“尝尝,今年的板栗是后山老张种的,甜得很,跟你娃小时候抢着吃的一个味儿。”
暮色慢慢沉下来,巷子里的灯次第亮了,暖黄的光落在张奶奶搬来的小马扎上。她手里摇着把旧蒲扇,见几个孩子围过来托着腮,便朝巷口的路灯抬了抬下巴:“你们现在夜里出门多方便,这灯亮得能照见路缝。”她指了指不远处的公交站,“以前去城里得走两个钟头山路,鞋底磨破了都舍不得扔;现在倒好,公交直接开到巷口,一块钱就到,想买块糖都不用等赶集。”说着,扇柄轻轻顿了顿,声音软了些:“就是娃们在外头上班,总加班,上次视频,眼底下都是黑的。”
正说着,巷口传来一阵清脆的车铃声。刚放学的小宇骑着自行车回来,车筐里放着张卷起来的画。他跳下车,把画展开在张奶奶面前:圆圆的月亮底下,一排排亮着灯的房子,最前面是一面大大的五星红旗,画的角落还画了个小小的月饼,兔子正蹲在旁边啃菜叶,旁边歪歪扭扭写着“祝大家中秋快乐”。
“老师让把中秋和祖国画在一起,说咱们的家好,祖国才更好。”小宇指着画里的房子,眼睛亮晶晶的,“这栋是咱们巷口的小卖部,这栋是李婶家,我还在月亮上画了小兔子,给它也分块月饼,不然它该孤单了。”张奶奶笑着摸了摸他的头,蒲扇轻轻拍了拍他的后背:“画得好,咱们的月亮,就得这么热闹。”
月亮慢慢爬上天际,银辉漫过李婶家的窗台,最后落在每个人脚边,把影子拉得老长。李婶把封好的快递盒抱在怀里,又检查了一遍地址,指尖反复描着收件人姓名;王大爷把照片揣进贴身的口袋,时不时摸一摸,像是能摸到儿子衣服上的棉线纹理;小宇把画贴在自家窗户上,月光照在画上,给红旗镀了层浅浅的银。
巷尾的小卖部里,电视正放着《新闻联播》,播着各地迎中秋、庆国庆的准备景象。播报声顺着敞开的门飘出来,和着晚风里的余温,漫过家家户户的窗台。有人家的厨房里传来炒菜的声响,油星子溅在锅里“滋滋”响,混着一家人的说说笑笑——“爸,国庆咱去城里逛公园吧?听说新修的那个园子里,还有咱们这儿老槐树的品种呢。”“好啊,逛完再带你吃红烧肉,就按你妈以前的做法。”这些细碎的声音,成了这个夜晚最暖的调子。
李婶收拾好碗筷,走到门口抬头看月亮,嘴里轻轻哼着年轻时学的歌:“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歌声不高,却顺着月光,飘向了远方。月光下,李婶窗台上的快递盒沾着余温,小宇贴在窗上的画映着银辉,巷口的路灯亮得安稳,门前晾晒的衣裳在风里轻轻晃着。
作者简介:冰溪洋(系笔名),原名杨锡冰,男,河南信阳商城人,娱评人、知名散文创作者、资深博主,河南省微电影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其大量作品覆盖中国作家网、央视网、人民网、凤凰网、中国知网、大河网、顶端新闻、大象新闻、今日头条、百度新闻、网易新闻、搜狐新闻、简书等众多主流网络平台。曾荣获责任中国——人民网2011年度、2012年度十大社会责任博客,人民网2014年度十大微博网友;央视网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精英博主奖、2012年度十大人气草根博主奖、2013年度十大草根名博;河南日报社顶端新闻2024年度顶端文学十佳散文创作者、2024顶端人气创作者TOP100;入围“博客十年——影响中国百名博客评选”200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