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最早在河洛之间孕育长大。
天文学,荡开来看,会出现“天圆地方”这一中国古代对宇宙的认知,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揭示的是天文方面的一种规律。
司马迁的《史记》,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封禅书》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三代”指夏商周,河:黄河,洛:洛水。
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实物资料,就在黄河、洛水边。却是考古人十数年一个探方一个探方发掘出来的考古实证。5000 年前的大河村,先民在彩陶体上绘有太阳纹、月亮纹、慧星纹等天象;5300 年前的双槐树遗址,有先民用陶罐摆成的北斗九星。
中国的考古始于1921年,瑞典工程师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文物—彩陶,他认为是史前文明,按考古惯例在什么地方发现历史遗址,就以发现地冠名为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中国的考古自1921年计,也就是百年历史。2016年5月21—23日,中国百年首次考古学大会在郑州召开,中外近千名历史学家、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在会上达成共识:郑州中国考古学重镇。
我们应当充满敬畏之心,充满自信地分享大河村和双槐树遗址的宇宙观、天文观,并将其宣传开来、传承下去。
大河村遗址距黄河约3公里,它被称为“星光下最美的村落”,村里的先民在劳作之余,很有兴致地仰望浩瀚的苍宇,然后用双手在各种形态上的陶器上,将天空太阳绘成太阳纹,月亮绘成月亮纹,以及日晕纹、慧星纹,有先民还在一些陶器上绘有12个太阳,12个太阳,反映了5000多年前先民已经产生了“十二个月为一年”的概念。他们用生动形象的花纹图案绘制在一些陶体上,成为我国发现最早的天文实物资料。为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学和历法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我们还可以看到那个时先民们的审美表达;审美,有愉悦的心情,美好的感觉,有灵光一现。
巩义双槐树遗址距黄河洛水交汇处只有2.5公里。考古人发掘出两件文物:一件是先民用野猪牙雕刻的一条家蚕。这条家蚕长6.4厘米,宽1厘米,厚0.1厘米,做工十分精致,腹足、头部组合明晰,其背部凸起,头昂尾翘,与蚕吐丝或即将吐丝的状态高度契合,和现代家蚕极为相似。它实证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养蚕缫丝了。另一件文物是陶罐摆成的北斗九星。我们常说北斗七星,是不是这种流行说法令考古人停下手中的探铲,或者是其它什么原因,他们打算收工,主持发掘人是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他没有马上验收队员们的发掘,说:继续刮,我认为地下有东西,一遍不行刮三遍五遍,终于,刮出来5300多年前的古人用陶罐排成的北斗九星。
北斗九星是九座星辰,都有名字,依次为:天枢星、天璇星、天玑星、天权星、玉衡星、开阳星、瑶光星、洞明星、隐天星。源于中国人对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考古学家说,通过发掘北斗九星,我们低估了中华文明,尤其是对古老的天文学的认知。
双槐树遗址在黄河伊河汇流处,汉代曹植在这里留下《洛神赋》,演绎地是黄河洛水之间有位“翩若惊鸿,婉如游龙”的女子与他一段“惊鸿一瞥”似的凄美情爱千古绝唱,而融入了岁月的年轮。
北大教授、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先生给双槐树遗址命名为“河洛古国”,当时的网上点击率突破11.8亿次。
黄帝考定星历
司马迁《史记. 五帝本纪》载:“黄帝者,姓公孙,名轩辕”。黄帝肇造中华文明,《史记·历书》中写道:“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是为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三月三,拜轩辕”。自1992年至今,每年的3月或4月,全球华人来新郑寻根拜祖,以黄帝文化为主题,号召海内外华人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
黄帝拜祖大典已于2016 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天文测量始于周朝。
河南从古至今一直居中国“天地之中”。嵩山为中岳。“嵩住中央,左岱(泰山),右华(华山)”。少林寺有楹联书写的是:“地在天中四海名山为第一”,其东便门书写有:“天中福地”。中岳庙进门“天中阁”。会善寺内立有石碑,上书“天中山”。2008年,国际大遗址理事会专家拉姆齐女士来考察验收“天地之中”八项十一处历史建筑群申遗时,她说:“嵩山到处可见“中”,这说明一个民族在人文方面,对“天地之中”的认可。
“居中为尊”。嵩山脚下的告成,有一座3000多年前的周公庙,照壁上嵌有“千古中传”四个大字,这说明“中”起源于河南。3000年前,河南是中华文化的话语高地。
北大教授、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1986年赴美国讲学《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他以哲学家的思辨和诗人的眼光洞悉了中国史前文明的结构美,提出了“中华文明是重辫花朵结构,中原文化是花心”。2017年4月1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以《学术亦有浪漫》为题,发表了我写严文明先生的“重辫花朵”理论。
西伯(周文王)姬姓,名昌,是姬发(周武王)的父亲,商末,西伯是周族首领。西伯施行裕民政策,势力日盛,为商纣所忌恨,他用计将西伯召来,投入监狱(现河南安阳汤阴的羑里)。西伯被囚7 年,他做《周易》,其中有天文观“天垂象,见凶吉”。纣王残忍地杀了西伯的儿子,煮成肉汤让西伯吃下。有豫剧《文王吃子》,揭露了商纣王的凶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担当起“小邦周灭了大国商”,建都镐(陕西西安北),但他心中郁闷,为什么?《史记.周本纪》载:武王曰“我南望三涂(三涂山,位于鸣皋山西南,盖为大禹凿伊水而为“崖口”,与陆浑、伊阙并称三涂)。北望岳鄙(太行、恒山边之都邑)。武王找来四弟周公姬旦说:“我未定天保,何以寐?”大周还没有完全得到上天的保护,我能睡得香吗?武王要到中原拜嵩山而得到上苍的保护,以有效地统治殷商遗民,解决如何在戎狄蛮夷环境下生存。而且,“王者必居土中”的思想深深植入周武王的灵魂,于是,武王果断地给三个弟兄担起使命:封三弟叔鲜到河南郑州连管国(今河南郑州管城回族区);命四弟周公到嵩山“求地中,以建王而埠安万民”;指使五弟召公到河南营建洛邑(洛阳)。周公嵩山测地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天文测量。《周礼》载:“日至之景(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周武王认为:中岳嵩山方圆千里之内,都必须在“天地之中”的范围。“天地之中”的理念深入周王室,为居中便于号令四方的周成王建都洛阳,提供了“科学依据”,于是“八方之广,周洛为中”的中心四边的思想便在古人心中扎根,直到现在。“天有心,地有胆,天心地胆在告县”的歌谣还在嵩山一带广为流传。
史有周武王封邦建国,今郑州市文物局局长、历史学博士任伟的《西周封国考疑》说:周王朝分封分三类:第一类是褒封,就是对古代圣王后裔进行的册封,第二类是周王同宗的姬姓贵族和异性姻亲勋贵受封的诸侯国,第三类是随周人伐灭商朝的盟友的同盟友邦王室重臣。
周成王五年四月,一位叫何的周王室重臣,在刚建成的洛邑受到王的训诰和赏赐,“何”用得到的赐铸件铜尊,记载这一重大殊荣。铜尊上刻有铭文122个字,其中有一句“余其宅兹中国”,意思是“我要居住在天下的中央”。这是“中国”二字作为词组首次出现在青铜器物上。这件青铜器是1963年在陕西宝鸡发现的,取名“何尊”。现为陕西省宝鸡市青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中国”二字,开始是地理概念,后来有了政治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名“中国”。
3000多年前的“何尊“有“中国”二字,震动世界,多国要求花重金展示,国家文物局上报周总理,总理在上报的64件国宝级文物单子上,批示:“永不出国。”何尊是第一件。

富海说郑
郑州知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