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幸专程赴鄂豫皖首府新县河南大别山干部学院参加郑州市关工委主任暨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培训班。期间,按照课程安排参观瞻仰了刘邓大军千里挺近大别山纪念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鄂豫皖首府烈士陵园、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许世友将军故居、“红田惨案”等红色教育基地。尽管几日秋雨淅淅,路远山高,但我们这群奋战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一线的同志们顶雨踏水丝毫不减参观瞻仰学习发扬的热切心情。
新县,上世纪六十年代,刚读初中的我从头到尾的阅读了何耀榜的《大别山上红旗飘》一书,从中了解到新县、大别山。
1932年8月,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等带领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后,中共鄂豫皖省委即在新县檀树岗重建红25军。红25军在军长吴焕先等的带领下英勇杀敌,连续取得了郭家河、潘家沟、杨泗寨三大战斗的胜利,全军迅速发展到13000人,根据地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面对蒋介石亲率30万大军的对我鄂豫皖根据地疯狂地第五次围剿,尽管红25军采取灵活的战术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终未能扭转危机局面。根据中央指示,1934年11月由程子华、徐海东、吴焕先等带领红25军踏上了长征之路。接着省委主要领导人高敬亭等又迅速重建了1300余人红28军。他们在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中,转战三省45个县,消灭了国民党正规军66个团,约17万余人,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红28军不断发展壮大,为鄂豫皖边区抗日统一战线的较早促成、也为后来新组建的新四军输送了3000余人的抗日武装。
自此,新县和大别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后来通过学习《中共党史》,讲中国革命史,对新县和大别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印象更有加深。近日的亲临参观学习使我对大别山和新县的了解、认识、印象更加深刻。
新县,原名经扶县,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首府所在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曾创建了红四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三大主力红军,建立了26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在此后的三年游击战争中,高敬亭等领导的红28军坚持大别山的斗争,又创写艰苦卓绝的斗争篇章,并促成该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新局面。
1938年春,红28军和地方武装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在司令员高敬亭的带领下开赴皖东抗日前线……整个抗战后八年期间,党在大别山区和新县又先后组建了几支抗日武装,他们和根据地的人民一起粉碎日伪多次极为残酷的“扫荡”、“凊乡”,击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多次围剿,逐步开辟和扩大了豫鄂边抗日根据地,进而发展为中原解放区。
1946年6月,中原军区主力胜利突围。是年冬,中原地区遇到多年罕见的大风雪,天气格外寒冷,敌人企图利用大雪天困死游击队,封锁所有村庄道路。面对恶劣天气和反动派的残酷围剿,以刘明榜、何耀榜等领导的革命武装在极端残酷的环境中采取“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对策,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继续坚持大别山的斗争。
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12万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8月28日解放经扶县——新集,使我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被敌人夺去15年后重获新生。当年12月由刘伯承提议、邓小平签发批准将经扶县改名为新县。从此,新县革命斗争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在长达20多年的革命斗争中,新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28年大别山红旗不倒、火种不灭,军民一家人。在全国各大革命根据地独树一帜,形成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用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时不足10万人的新县,就有5.5万优秀儿女为革命的胜利洒尽了鲜血,真可谓是户户有红军、村村有烈士。新县为我军培养了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43位将军和50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被誉为我省“第一个将军县”。
喜看今日新县又将军辈出,涌现出叶爱群,郑勤、李南征、许援朝、邱型柏、范震江……都是新时期成长起来得将军。新县的土地是红色的土地,新县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新县创造了辉煌的过去,创造了幸福的今天,也必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通过学习在思想淬炼、业务提升、精神传承上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达到了 “充电赋能、聚力提质” 的预期目标。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注重学用转化见实效、锚定主责主业求突破、持续工作创新谱新篇,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把使命担当扛在肩头,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光荣啊!大别山。光荣啊!新县。
(作者 孟均,郑州市“五老”报告团成员,荥阳市“五老”报告团团长、荥阳市关工委办公室副主任,工作单位:荥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荥阳关注
荥阳关注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