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ames

“错过了2023年的短剧,你还想错过2025年的漫剧吗?”

这是DataEye副总裁林启文与剧点短剧CEO王树波,在一个月前的饭局上碰撞出的火花。上个月,杭州搞了一场“漫剧”线下活动,参会者疯狂地建群拉群,观众人均加了20多个群。

林启文开玩笑说,“这个场地要炸了。”

要“炸了”的更是漫剧赛道本身。

巨量引擎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漫剧供给量以 83% 的复合增长率持续扩容,近半年的周均在投漫剧剧目数超过 110 部,累计上线 3000 部,环比增长 603%;而播放量与点赞量更是分别实现 92%、105% 的复合增长,整体市场规模预计在今年再创新高;漫剧相关企业数量也同样在呈指数级扩张,预计将突破数十万家。反映漫剧播放量与商业化程度的关键指标——每日广告投放消耗(日耗)半年内从零到逼近千万级。

漫剧火热,技术加持飞速入场。不论是漫画配音的动态漫,表情包配段子的沙雕漫,还是人物动作幅度更大的2D和3D动画,AI已经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漫剧的各种形态,以及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

  • 生数科技Vidu 技术支持,珀乐科技承制的国内首部AI生成50集漫剧《明日周一》,10人团队45天完成制作,5天破500万播放,创无流量扶持下单平台最快纪录;

  • YY直播旗下短剧厂牌麦絮上线首部自制AIGC短剧《权谋之帝王心术》,由百度提供“文生图→图生视频→智能剪辑”全流程技术链;

  • OpenAI将艺术家草图输入GPT-5生成画面,Sora转视频方式制作的动画片《Critterz》,预计明年5月在戛纳电影节首映,制作成本预计为3000万美元,制作周期9个月,远远小于传统动画电影……

同时,AI漫剧的测出率(内容测试成功并能起量的比率)高达50%-75%,远高于传统短剧,这使得创作者能够以更低的风险进行内容试错。制作成本方面,AI漫剧的单部制作成本已降至10-15万元,仅为传统短剧50-80万元的四分之一左右,生产效率提升至每月20-30部。

说今年是“AI漫剧元年”,毫不为过。

AI漫剧的“前世今生”

漫剧是将静态漫画、小说文本等素材转化为动态的非真人视频短剧。在用户画像上,漫剧不仅吸引了大量偏爱二次元的年轻用户,也通过沙雕、都市等题材覆盖了30-50岁,甚至更高年龄层的用户,部分填补了真人短剧未能完全覆盖的用户光谱。

从成本最低,制作最简单的沙雕漫、到静态漫画+口型气泡的传统动态漫,是漫剧的常规形态,也有人将其概括为“小说剧”或者“可视化网文”。“短平快”、低成本是漫剧的鲜明特征。在剧点短剧/灵矩动漫创始人王树波看来,其潜在市场体量是“小说与短剧两大行业的叠加”。

“沙雕漫”,一般基于网文小说、短故事改编而来,部分原创,以熊猫头等“表情包人物头”为标志,剧情荒诞搞笑,靠融梗、反转制造笑点,易形成病毒式“玩梗传播”。番茄小说《为在空岛生存,连夜钓上神级武将》改编的《别人求生我享乐》自7月17日上线以来,截至9月2日,播放量已突破755.2万,是红果平台漫剧板块妥妥的榜一大哥。

Z世代、小镇青年等核心用户对“爽感”、快节奏内容的需求,与漫剧的特性高度契合,因此沙雕漫能快速满足需求,目前已经脱颖而出。抖音、快手、红果等平台开设漫剧频道,提供流量扶持。

而纯2D及3D动画的承制成本非常高,为节约成本,3D漫剧往往使用游戏编辑器制作,因此画面不够流畅,人物表情也很僵硬。

AI的深度介入催生了全新的制作范式:创作者可将真人实拍短剧或3D模型通过AI进行风格化重绘;即便是传统的动态漫/沙雕漫,也可以规模化采用AI生成美术与配音素材,以更进一步降本增效。但最明显的变化是基于图片/视频生成大模型,风格更自然的2D和3D动画产能有望极大提升。

巨日禄创始人杰夫回忆起一年前的2024年4月,他曾断言AI在剧集领域的首个商业化突破口将是“漫剧”,而非真人短剧。

“人对真人元素的瑕疵辨识能力非常强。AI生成的真人内容,任何一点不自然都会被观众轻易察觉,严重影响观感。但动漫化的画风能够很好地‘遮瑕’,观众对细节瑕疵的容忍度更高。”

当时,创作者们最早选择的就是未来科幻、古装玄幻、异世界奇幻等题材,以扬长避短,避免当时不成熟的AI描述穿帮。

2023年6月,娱乐资本论就曾经报道过迪士尼旗下漫威的《秘密入侵》,因其片头为AI工具生成,而受到网上舆论猛烈抨击,河豚君写道:

“截至目前,AI处理静帧导致的抖动问题仍然难以彻底根治,因此,当多幅静帧组成动画的时候,实际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风格,就是会产生那种稍微抖动的画面,传递着一种不安定和躁动的情绪。这实际上是因为艺术实现的材质、介质不同而导致的一种特殊的‘艺术风格’。将技术达不到时只能得到的偶然结果雅称为‘风格’,只是权宜之计。”

时至今日,在多种模型的竞争之下,AI工具实现商业化生产必须克服的技术难题已经解决了很大一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一致性问题:

  • 人物一致性:确保剧中角色从头到尾形象统一。

  • 场景一致性:保证故事在同一场景下环境不发生突变。

  • 道具与技能一致性:如角色使用的特定武器、释放的技能特效等,在全剧中保持样式和颜色的一致。

杰夫梳理了内容形态的变迁:从“解压视频+小说音频”到“沙雕漫”,再到“漫剧”,其核心趋势是“靠听获取信息的比例在下降,靠看获取信息的比例在提高”。沙雕漫当前性价比极高,但因制作门槛极低,必将迅速成为“红海”市场。他建议创作者必须向制作难度更高、更能构建内容壁垒的漫剧类型布局,避免成为“追涨杀跌”的散户。

一部AI漫剧的诞生

借助多个供应商开发的多种工具的组合,AI能力被注入到漫剧创作的每一个环节。

一切始于剧本。但与传统编剧孤军奋战不同,珀乐互动科技推出的“AI短剧编剧助手”让AI正在成为编剧的“陪伴式”创作伙伴。

这款产品类似“给编剧用的Vibe Coding”,其产品形态酷似Cursor、Trae等AI编程工具。AI被拆分为“策划”、“编剧”和“编辑”三个不同智能体角色,分阶段介入:首先由“策划AI”通过多轮追问明确故事框架,生成大纲与人物小传;在创作者确认后,“编剧AI”以此为基准生成具体情节;最后,“编辑AI”则负责对成稿进行润色,修正不符合视听语言的描写。

独家的模型与数据是其核心壁垒。珀乐互动与股东之一的智谱共研了一款深度定制的大模型,享有双向独家权益,并实现了本地化部署以确保数据安全。

更关键的是,其知识库并非依赖抓取公版网络小说,而是建立在公司内部金牌编剧的成功作品,和已沉淀为方法论的创作经验之上。这意味着AI学习的不仅是“如何写”,更是“如何写出爆款”,例如将“网感”的定义、场景数量的成本控制等制片层面的商业思维,前置到剧本创作阶段。

珀乐互动CEO杨晟对娱乐资本论表示,现阶段公司不急于直接销售工具变现,而是以扩大日活(DAU)为首要目标。其市场策略聚焦于与内容平台或开发平台深度合作,以插件或订阅服务的一部分进行捆绑,采用后期分成模式。同时已在公司内部的AI动画项目中投入使用。

剧本落定,接力棒便交到了视觉生成环节,而这正是珀乐科技与生数科技深度协作的舞台。双方合作的结晶,近期在腾讯视频上线的50集AI动漫短剧《明日周一》,成为了验证这套全流程AI工业化管线商业潜力的最佳案例。

该剧以“10人团队、45天、50集”的惊人效率完成制作。截至2025年9月17日的数据显示,其全网总播放量已突破1264万次。其中,抖音平台总播放量超1082万次,第1集单集播放量高达92.5万次;腾讯视频平台总播放量达181万次,数据表现超过了平台上99%以上的同品类作者。第一季预计总收入在120万至150万元之间,这充分验证了AI漫剧走向商业化成熟的可能性。

《明日周一》改编自知乎热门IP,有五分之一的剧本完全由上述“AI短剧编剧助手”完成。杨晟对娱乐资本论表示,这部分AI生成的内容在经过少量人工微调后,与人类编剧的作品在最终成片中已无法被明确区分,达到了“市场无法感知”的融合水平。

Vidu Q1是创作的核心引擎。杨晟直言,若无Vidu这类模型在动漫风格一致性、角色动态连贯性,尤其是在多人打斗等复杂场景下的关键突破,长篇AI漫剧的规模化商业落地便无从谈起。

《明日周一》的制作流程并非完全“去人化”,而是展现了一种更为成熟的“人脑定调,AI扩产”模式。团队首先由原画师手绘核心角色设定,再通过Vidu的图生视频及参考生功能进行动画延展。这个过程保证了艺术资产的独创性,有效规避了潜在的版权风险。

此外,这种合作也催生了组织架构的创新。该项目借鉴成熟动画工业流程,从一开始就组建了由IP方千灯如昼、制作方珀乐互动和技术方生数科技构成的“制作委员会”,共同把控内容、技术与市场策略。生数科技CEO骆怡航认为,这种组织形式是推动AI内容生产走向规模化和工业化的关键一步,标志着内容产业“规模定制”时代的到来。

近期,生数科技还一次性发布了30集AI全流程制作的《一品布衣》,这部改编自17K小说网现象级千万网文IP的2D动漫剧集,从剧本创作到最终成片,实现了完整的AI生产闭环,30集内容保持统一的艺术风格。

这部影片核心团队规模从30人精简至1人,单分钟制作成本从常规的3-5万元降至2000-3000元;单集制作周期仅需3天,传统一般是30-35天。30集完整内容从开发到交付仅耗时60天,创造了动漫行业前所未有的制作速度纪录。

生数科技商业化副总裁王川认为,这些成就“标志着AIGC内容正式从技术演示阶段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

全流程AI漫剧制作还有其它很多供应商也在切入。YY直播旗下厂牌“麦絮”与百度合作推出AIGC真人风格短剧《权谋之帝王心术》,以主播的真实形象为原型,百度参与了编剧和人设等工作,打造“文生图→图生视频→智能剪辑”全流程技术链。官方数据称“制作成本直降58%,制作周期缩短53%”。

巨日禄AI的剧本一键生成视频功能,同样主打“画面制作环节没有任何人的参与”,用户只需将剧本导入,AI便能自动完成分镜规划、提示词撰写、调用模型生成视频等全套流程。目前该技术对文戏的无人化生成率可达90%-100%。

AI作图 by娱乐资本论


成本降至1%,产能革命进行时

“过去使用传统动画制作复杂的特效,5秒钟就要耗费数十万元的成本。现在,Vidu Q1制作相似质量的AI动画特效,1080P 5秒钟最低需要1.34元。”生数科技表示。

友和文化联合创始人曹炎忠(艾神)向河豚君指出,真人短剧成本数十上百万,且演员、场景费用持续飙升,风险极高;AI漫剧的成本可控制在“10万至30万的健康线内”,并且“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成本会往下降”。“以我们自身为例,有和漫剧最近七天的平均日耗应该在140-150万左右。每天能跑出模型的剧整体在20部以上。”

剧点短剧/灵矩动漫创始人王树波说,“AI漫剧在大量人工参与的‘第一阶段’,每分钟成本已可控制在800至1200元,未来随着AI协作程度加深,成本还将减半。”

中文在线AI动漫部总经理周立强则认为,即使算上“抽卡”过程,从“图生视频”到音频同步生成,AI的应用也可以使得整体制作成本降低了70%-80%,效率提升了2到3倍。这是相对于传统动漫制作涉及脚本、分镜、线稿、上色等十余道复杂工序而言的。因此,小型团队甚至个人创作者有能力生产出高质量的动画作品,带来“创作平权”。

技术成熟正在催生“产能革命”。异域文化CEO胡先锋透露,公司从漫画、动态漫起家,正在坚定地试验AI漫剧,“我们从年初开始持续扩产能,到今年5、6月份,我们目前能保持一周大概2到3部的新剧上线。”

灵矩动漫在今年5月正式入局后,仅用两个月时间便跑通了从0到1的工业化生产链路,团队迅速扩张至百人规模,并计划在年底实现每月200部的产能。“短剧用了两年走完内容圈十几年的路,而AI的速度更快、更卷。”

AI漫剧的另一大核心价值在于,它能实现真人短剧难以企及的题材,从而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曹炎忠表示,玄幻、脑洞、系统流等充满想象力的题材,在AI漫剧中则能以较低成本完美呈现,这使其在内容上与真人短剧形成了有效互补。

AI漫剧的发展并非一片坦途,行业目前仍面临一些核心瓶颈:

首先是剧本问题。“内容为王”的原则依旧不变:AI解决了“如何做”的效率问题,但“做什么”即优质剧本的供给,依然是决定成败的根本。如果内容同质化,剧本供给成瓶颈,“爽文”套路泛滥,缺乏创新,则容易导致用户审美疲劳。

其次是更进一步的工业化。如何将AI能力转化为稳定、可规模化的工业生产体系,是所有头部玩家正在攻克的难题。从一线创作者的实践来看,纯AI视频生成出片绝非简单的“一键生成”。

依靠Vidu模型制作的AI动画《观察者悖论》预告片近期在社交平台走红,获得了超72万的播放量。其单集252秒的成片,由创作者"柔树"一人耗时近一个月独立完成,创作者坦言,为了达到媲美商业动画的品质,AI生成的瑕疵偶尔需要进行微调,运用Photoshop、After Effects等传统工具进行后期修复。

此外,既懂动画艺术、又精通AI工具的跨界复合型人才稀缺;投放成本水涨船高,ROI不稳定,行业尚未形成健康、可持续的商业生态;AI训练数据的版权问题、对传统创作者的冲击等伦理争议亟待解决。河豚君报道,近期三家好莱坞头部制片厂集体控告了传于年底上市的MiniMax旗下海螺AI视频模型,凸显了行业解决版权争议的迫切性。

不过,AI+内容的前途依然是光明的。对于机构制作方而言,大规模、低成本试错成为可能。而且,AI漫剧还将在中国文化出海中扮演重要角色。胡先锋认为,AI漫剧的人物形象与画风具有天然的“全球化”优势,更易打破文化壁垒,触达海外用户。

小五兄弟CMO黄家俊说,AI漫剧在出海本地化方面限制更小、灵活性更高。“随着AI的发展,我们就从沙雕类型的视频出海,到现在更讲究一个完整剧情。”

王树波强调,动漫的二次元形象具有天然的跨文化通用性,能够有效规避真人剧出海时面临的演员面孔与文化隔阂问题,“完全有这种可能去挑战日漫”。

截至发稿时,更多的AI辅助生产,乃至全流程生产的剧集仍在不断涌现。9月15日,号称“100%由AI生成”的青春校园爱情短剧《在我心中,你是独一无二》在TVB平台台网同播,成为香港的同类型首创作品。该剧为周更,每集不超2分钟,由AI负责画面设计,制作团队完善剧情、细化角色并优化视效,再由真人演员配音。

AI漫剧是内容、技术、市场三方合力的产物,它的快速进步体现出“人工智能+”也是内容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