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把年纪,清晨五六点钟就过来,倘若再赔五毛,怎么行呢?”她想着我们再添五毛,眼神中多了些期待,话语中多了些唠叨。一根五毛,五根两块五,倘若这样,总共也就少了两块五。这块把钱,她怎么就不知道利薄多销呢?可是人家就是这么计较!错了吗?也许没有,也许她想挣的更多,也许她知道小钱有用,积少成多。
   登山道旁,多是松林。是嵩山,也是松山,有松树的地方,总觉得多了神秘或古韵。山水流淌,因是背阴,多了些清凉。孩童见之,惊喜异常。或是提裤子,或是卷腿子。水杯漂流,寻觅石子儿,是游戏,更是生命的记忆。路过桥石,迎来光亮。这水,便有了揉碎的金光。
  古松,石阶,红庙,白月。那阶梯,向上升高,过了庙门,又是一方小天地,像极了一座院子。可是随着石阶,似乎又延展出又一个平院。向左出发,又是一处起始点。“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嵩山。”山间的文字,既有文化,又蕴含着诗意。思念的风,等待的情,是一种念想,又更是一种灵动。

  下面的松,中间的山,悠然的云,湛蓝的天。这样的景,在这里似乎总能捕捉的到。爬至半山,从两石的间隙望去,那一座座山峦,一道道互成层次的线条。上面卧着一串白亮亮的云朵,那边的天,也多了些纯白。
  嵩山之道,径在绵长。总觉得走了很远,总以为爬的很高。其实只不过才走了一点点。路还很远,道还很长。再高些,远处山之全貌便出现了,在蓝天白云下,是那么清晰,看得见它的线条,摸得清它的棱角。下方的缓,上面的陡,是一座山的延伸?还是数座山的并联?也许是对的,也许是错的。可是就在这抬眼一望间,它就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化为了我们生命的过程和探山的情感。

  山是个性化的,远看,近看;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方向不同,姿态不一。山上的松,不那么笔直。它是从泥土间钻出来的,枝干也不那么笔直,似乎还多绕了几道弯。远望有远望的好处,近瞧有仔细的直观。既有大的格局,让人心驰神往;又有局部的情怀,让人恋恋不舍。
   在爬的路上,再爬还在路上。这路似乎在长(chang35,这道似乎在长(zhang214)总感觉没剩多少,可是又在无限的延伸。总感觉有了希望,可是希望却总在台阶爬完之后继续沮丧。台阶是有性格的,有的平缓,有的陡峭,有的高,有的低。有的不费吹灰之力,有的必须走走停停。陪爬者甚众,众众又惨淡神情。这路还有多长,这山还有多远?没有表情的容颜,只有继续的山道。上午九点钟的起步,下午四点多钟的山顶,到了,终于到了。

    一对母子,格外显眼。没爬几步,孩子脸上满是艰难。体力耗尽,爬不下去。想着多歇会,想着多留会儿,想着回去。可是既然来了,倘若不坚持到底,又怎么好意思,又怎么会没有遗憾的回去?所以嵩山之道,不仅路长,还有在爬山之路上的,对于孩子的劝慰和鼓励。想想那么多人,想想他们都在干什么?想想山顶的大餐,想想山顶的绝代芳华。母亲就这样劝着,隔一会这样,缓一阵再这样。反反复复,虽然艰难,但是在山顶上,他们爬了上来。这母亲的关心,似乎比泰山伟大。有了爱的加持,这山道似乎深意了许多,也容易了许多。上午九点钟的起步,下午四点多钟的绝顶。到了,终于到了。


   一半的云成了黑色,一半的云依旧素颜。山风吹着山风,云白飘着。下山时半山多了些淡黑色云烟。快了,雨快要来了。山上的云雾弥漫了。刚刚还看得清所有,十五六分钟,天已经完全黑了,山也隐没了它的踪迹。声音柔弱了,双腿发颤了。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