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深处的光
文/李荣
记忆是一条河,总在不经意间漫过堤岸,将那些带着温度的片段冲刷得愈发清晰。站在人生的中途回望,从懵懂孩童到执鞭讲台,许多面孔与故事都成了河底的卵石,而有些光亮,却始终在水面闪烁,照亮着来路。
记得上小学的第一天,我就被班主任刘老师惊艳到了。她穿着一套灰色西服套裙,气质高雅,漂亮迷人。当时我心里暗暗想:我长大了也要当老师,就像刘老师那样。
这份初心,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成了暗夜中一点微弱却执着的火苗。1977年冬天,关闭了十年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570多万出身不同、年龄悬殊、身份迥异的人涌进考场。虽然受当时办学条件所限,最终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但这场考试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读书求学的大军中。
那时的高考堪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少人中途放弃,不管农活多么累,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总是一有空就面对油灯,独自学习到深夜。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7年,我们当阳三个知青点就我一个人考上了大学。
1978年3月,我终于走进了宜昌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脚下的路,似乎正一步步朝着儿时的梦想靠近。
时光过得真快,那些在校园里汲取养分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印象最深的是资深导师李祖林老师,他教我们现代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繁多,我们当时根据教学需要,学的是暂拟体系。有人说语法是“文科中的理科”,确实复杂难懂,但李老师讲课幽默生动,总能把枯燥的语法课讲得有声有色。因为一开始我被安排留校学习现代汉语,所以和李老师接触格外多,经常向他请教。他总笑着说:“你是从哪儿找来这些句子的啊?”——我问的都是些不规范的句子,比如“人不人,鬼不鬼”,想知道怎么划分句子成分。
每次现代汉语考试前,他还会跟我说:“这几天我得躲起来,同学们要是有问题,你就到某某地方找我。”毕业后,我还曾聘请他到我工作的宜昌六中,给学校的语文老师上过语法课。他当时说:“我到今天都没再带过学生,因为再也没碰到像你们这么优秀的了。”
除了李老师,校园里还有许多老师以各自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教现代汉语语音的刘芳老师,是位非常漂亮的女老师,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她的声音像银铃一样动听,普通话说得极其标准,教我们拼音、朗诵——毕竟我们将来上讲台,是需要用普通话教学的。
还有教文艺理论的张道奎老师,讲课的时候总爱双手交握,两个食指不停地转动,戴着眼镜的眼睛微微朝上望着,整个人仿佛陶醉在知识的海洋里。他不光给我们讲文艺理论,还会介绍一本本精彩的小说。
教现代文学的谢老师,最擅长讲鲁迅的文章。他往往只用几句精辟的话,就能点出鲁迅文章的实质和精髓。他分析人物形象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让人印象深刻。所以每次考现代文学,我都觉得很轻松,试卷还被拿出来当范例展览过。
教我们文学写作的是班主任刘世清老师,这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一门课。记得我写的一首关于张志新的诗歌,还有一篇叫《一条皮带》的作文,都被刘老师在班上诵读过,还得到了他的表扬。后来在刘老师90岁生日那天,我忍着腰痛,带着老公珍藏多年的一套紫砂壶去参加寿宴。可刘老师已经认不出我了,他说:“我知道你是何先玲的好朋友。”
后来我跟老公提起这事,他说:“这很正常,老师教过那么多学生,哪能个个都记得呢。”
不过,何先玲确实是我的好朋友。我们刚进校时,班上三十多个人里只有三个女生,而且我和她都曾在当阳下乡,家又都住在宜昌市区。这份缘分,让我们在青涩的校园时光里相互扶持,也让我常常想起泰戈尔的诗《活成一道光》:
把自己活成一道光,
因为你不知道,
谁会借着你的光,
走出了黑暗。
请保持心中的善良,
因为你不知道,
谁会借着你的善良,
走出了绝望。
请保持你心中的信仰,
因为你不知道,
谁会借着你的信仰,
走出了迷茫。
请相信自己的力量,
因为你不知道,
谁会因为相信你,
开始相信了自己。
记得刚开学时,我们班到学校农场劳动了一段时间。有一天,宋玉香同学生病了,老师让我和何先玲用板车把她送到医院看病。那天天上飘着毛毛细雨,我和何先玲轮流拉车。何先玲长得比较瘦小,只见她两手用力扶着车把手,微微弯着腰,一步一步吃力地往前挪。她那瘦小的身影,在我心里却显得格外高大。
宋玉香身体不太好,经常请假。每次她走后,何先玲都会主动帮她洗被子、床单和鞋子。她的被套是家织的,又厚又硬,何先玲洗起来很费劲,我就会过去帮她一起洗。
我们班上的刘德清同学家庭困难,常常没衣服换洗。有一天,我在教室里听见他说:“我去向老师请教问题,老师让我洗个澡再来。我趁向长久不在,洗了个澡,换上了他的衣服。”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何先玲听说后,就把她弟弟的一些衣服拿过来送给了刘德清。
还有一次,岳艳生病住院,家里人一时赶不过来,没人照顾。我和何先玲就在医院守了她一天一夜。那时正是冬天,医院里没有空调,晚上特别冷。我们从医院借了一把躺椅和一床棉絮,两个人换着休息。何先玲总想着我,让我多休息一会儿。直到第二天岳艳的家人赶来照顾,我们才离开医院,赶回学校上课。
如今想来,那段求学时光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知识的滋养,更因为遇到了像何先玲这样的朋友。她用善良与热忱,在平凡的日子里播撒温暖,也让我明白:所谓成长,就是在被光照亮的同时,学着成为别人的光。而那些曾照亮过我的人——刘老师的优雅、李老师的严谨、何先玲的温暖,早已化作生命里的星辰,指引着我,也让我懂得将这份光亮,继续传递给更多人。

河南文苑
河南文苑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