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云飞/文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怪事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他关于真草二体的辩证论述,堪称中国书论史上最具哲学深度的篇章。这段不足百字的精辟论断,不仅揭示了书体演变的客观规律,更暗含中国艺术哲学中形神、体用、动静等核心范畴的深邃思考。

技法解诂:笔墨语言的双向建构

"真以点画为形质"中的"形质",当解作物质性存在基础。《说文解字注》对"形""质"的训诂,为理解形质概念提供语源学基础。段玉裁注"形"为"象形也","质"为"质,赘也",强调其物质载体属性。在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真书点画皆合"永字八法"规范:横如千里阵云,竖若万岁枯藤,此即形质之具象化。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更将点画造型推向几何化极致,每笔起收皆有法度,构成真书的空间骨架。

"使转为情性"中的"情性",源自《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的哲学传统。观张旭《古诗四帖》,连绵笔势如惊蛇入草,飞白处似孤烟直上,正是书家心性之自然流露。使转并非简单的线条连接,而是通过提按顿挫、轻重缓急传递情感节奏,如《书谱》所言"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

孙氏"点画—使转"的辩证关系,在颜真卿《祭侄稿》中得到完美诠释:真书笔意中的顿挫分明(形质),与行草使转时的悲愤情绪(情性)浑然一体。这种技法层面的互渗,要求书家需具双重笔法意识——作真书时以使转蓄势,作草书时以点画立骨,正如太极拳中柔中含刚、刚中寓柔的劲力转换。

审美演进:书体嬗变的历史逻辑

钟繇《宣示表》尚存隶书波磔,点画形质未臻完善;至王羲之《黄庭经》,真书形质始备。此时期书家通过"备精诸体"(《书谱》),在篆隶遗韵中锤炼点画质量,恰如孙过庭所言"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强调形质的首要性。

智果《心成颂》首倡"澄心运思"的创作观,预示情性表达的自觉。张怀瓘《书断》评张芝"字之体势,一笔而成",正是草书使转达至化境的标志。敦煌遗书P.3561号蒋善进临《千字文》,真草并置的对比效果,直观印证孙氏"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的警示。

米芾"八面出锋"的刷字法,将真书点画融入行草使转;赵孟頫《六体千字文》通过跨书体临摹实践"真草相通"理念。这种历史演进印证了孙氏论断的前瞻性:书体发展必须遵循"兼通—互补—共生"的规律,任何偏废都将导致艺术生命的枯萎。

哲学升华:阴阳辩证的道艺观照

"形质"对应《周易》"形而下者谓之器","情性"暗合"形而上者谓之道"。王弼注《老子》"三十辐共一毂"云:"毂所以能统辐者,无也",恰似草书使转中的虚白处,正是"情性"生发的玄牝之门。这种"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哲学观,构成孙氏书体论的本体依据。

真书静态造型(形质)与草书动态韵律(情性),实为太极图中阴阳双鱼的书法投射。周敦颐《太极图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的宇宙生成论,与真草动静关系形成哲学同构。文徵明《真赏斋帖》中真书题跋与草书信札的并置,展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易学智慧。孙过庭强调的"真草兼通",本质是要求书家把握"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艺术规律。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作书须得势,势乃形之君主",此"势"即形质与情性的统一体。傅山"宁拙毋巧"论,表面否定技法形质,实则追求更高层次的"大巧若拙"。这些后世理论的发展,均可视为孙氏辩证书体观的延伸与深化。

当代启示:传统书论的现代转译

现代书法实验中常见的"草书抽象化"倾向,往往陷入"使转不能成字"的困境。日本少字数派作品虽具视觉张力,但因缺失真书根基,终成无源之水。这印证孙氏"草怪事转,不能成字"的预言,提醒当代书家不可背离汉字形质的基本约束。

对比井上有一的"愚彻"书写与王某某教授的乱书创作,前者因坚守汉字结构而情性充沛,后者因解构过度沦为形式游戏。可见孙氏"真草相济"论对当代艺术仍具指导价值:情感宣泄必须建立在法度根基之上。

在数字时代书写危机中,孙过庭的辩证思维提供了重要启示:键盘输入侧重"使转"效率,手写文字保留"点画"温度,二者互补恰如真草关系。当代书法的存续发展,正需在新技术语境下重构形质与情性的平衡。

结语:永恒的双螺旋

孙过庭的智慧,在于洞察了书法艺术的根本矛盾律:真草二体如同DNA双螺旋结构,在相克相生中推动书艺进化。这种辩证思维既超越具体历史语境,又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基因。当现代书家面对传统与创新、法度与个性的永恒命题时,重温"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的古老训诫,或许能获得穿越时空的答案。

作者:

孟云飞,出生于河南,199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2001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师从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供职于国务院参事室,兼任河南大学文学院书法文献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博士生导师。

其作品多次参加各种比赛、展览并获奖。书法风格潇洒豪放、妍美质朴,尤其注重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在“书法风格”研究方面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余篇文章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研究》《新华文摘》《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书法》等国家级报刊公开发表;出版《二王书艺研究》等专著,主编《翰墨情缘》《艺海无涯》以及《中小学书法教材》等四十余本;录制《轻松学书法》系列光盘十余张,并在“中国教育”等多家电视台播出;主持、参加《书法风格研究》等省部级以及国家艺术科学规划等项目;曾获得文学艺术评论、国家第四十三批博士后基金等奖项。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