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冰溪洋

秋老虎把山坳晒得冒热气,坡地玉米秆泛黄卷边,叶子蔫蔫地往下耷拉。空气里飘着熟透的山枣甜香,混着松针被晒热的清苦气,风从石缝里钻出来,裹着崖壁青苔的潮气。村头老枫树上的蝉鸣渐渐懒了,梯田边的石堰缝里却热闹起来,“嚯嚯——嚯嚯——”的叫声顺着坡地滚,像山里人敲的羊皮鼓,咚咚地撞在孩子们的心坎上。

这声音一响起,背着荆条小篓的孩子们就待不住了。手里攥着竹篾编的罩子,裤脚扎着草绳防蛇虫,踩着发烫的石板路往山坳深处钻。路边酸枣枝勾着裤腿,扎得人痒痒的,惊得石缝里的蜥蜴窜出来,尾巴一甩就没了影。寻蛐蛐得顺石堰根走,孩子们趴在石板上,耳朵贴地,在虫鸣里挑最脆亮的声响——那声音得劲足、清亮,像山涧泉水撞石头,一声能在山谷里荡开回音。听见了就屏住气挪步子,碎石子硌得脚心发麻,指尖抠着湿土稳住身子。瞅见油亮的黑脊背在枯草下动,触须随山风轻晃,心就“怦怦”跳得像揣了山雀,手里的竹罩子都沁出了汗。

逮蛐蛐讲究快准狠。瞅准石缝位置猛地扣下罩子,手腕得稳,不能让竹篾碰石头惊了蛐蛐。扣住了就听见里面“噌”地一声,接着是触须刮擦竹篾的细碎响。这时候跪坐石板上,另一只手扒开石缝干草,把粗陶小罐口对上罩子缝。等那黑家伙“噗”地蹦进罐里,赶紧用晒干的葛藤叶塞住罐口——得选厚实软乎的,才不伤蛐蛐的须子。这才敢抹把脸,汗珠滴在石板上,“滋”地一声就没了影。

罐子里的讲究可多了。从山溪旁挖来带细沙的黑泥,在罐底铺个圆圆的小窝,指尖按上去,凉丝丝的润。再掐片嫩芝麻叶当褥子,芝麻叶带着山露潮气,是蛐蛐最喜欢的味道。早晚各撒半粒炒香的黄豆,黄豆得用山泉水泡软,面面的才够香。孩子们都有秘方:有的偷摸往罐里滴两滴泡过野蜂蜜的水,有的把娘纳鞋底的蓝布条剪碎了当铺垫,说这样蛐蛐能长出更威风的尾须。每个瓦罐上都用烧红的铁丝烫着记号,背带红纹的叫“红脖儿”,翅膀带金边的叫“金翅子”,最厉害的那只总被尊称为“山大王”。

斗蛐蛐的日子比赶山集还热闹。晒谷场的青石板上摆个豁口的粗瓷盆,围观的孩子挤得搪瓷缸子都碰倒了,山茶水顺着石板纹路漫成小小的河。谁都不敢大声说话,只盯着盆沿上的两只蛐蛐——“红脖儿”翅膀微张,触须直挺挺地探着;“山大王”则蹲在盆底,黑脊背油亮得像抹了蜡。有人捏着荆条秆儿,指尖轻轻发抖。

终于有人喊“开始”,荆条秆儿一碰触须,“山大王”就猛地扑上去。俩家伙抱在一块儿翻滚,黑脊背撞得盆壁砰砰响。有孩子急得直跺脚上的草鞋,“咬它!咬它须子!”有的攥着拳头喊“加劲”,额头上的汗混着尘土淌成了泥道道也顾不上擦。等胜负分出来,赢的那只昂首挺胸地叫着,输的蜷在盆角不动弹。孩子们有的蹦着欢呼,有的蹲在谷堆旁抹眼泪,把战败的蛐蛐小心捧回罐里,往罐里多放半朵刚谢的南瓜花——花瓣还带着晨露的潮气。

暮色渐浓时,石堰边的蛐蛐还在叫。孩子们揣着瓦罐回家,罐底的沙沙声跟着脚步一路响,惊起了崖壁上归巢的山雀。炊烟从石板房的烟囱里飘出来,混着炖南瓜的香味,把山坳里的虫鸣都染得暖暖的。秋风一凉,蛐蛐的叫声就稀了,先是早晨不叫了,后来连午后的太阳地里也难得听见几声。有天清晨,有人发现“山大王”趴在泥窝里不动了,触须耷拉着再也不摇了。孩子们学着大人埋先人的样子,在老枫树下挖个小坑,把瓦罐埋进去。最小的娃抿着嘴,指尖捏着半截尾须轻轻拽下来,小心夹在课本里当书签,纸上还沾着点罐底的黑泥。坟头插着饱满的谷穗,风一吹,麦粒沙沙地响,像蛐蛐最后的呢喃。

几场秋雨过后,石堰里再听不到“嚯嚯”声。孩子们背着的荆条篓空了,竹篾罩子挂在房梁上,沾着的泥渍干成了土黄色。新的谷堆在晒谷场堆得高高的,阳光照上去,金灿灿的,大人们忙着扬谷、晒粮,倒比夏天的蛐蛐声更热闹了。只是偶尔在夜里,谁家石墙缝里会飘出细弱的虫鸣。路过的孩子会停下脚步,侧着耳朵听一会儿,眼睛亮晶晶的——他们总记得老枫树下的谷穗,说等明年春芽顶破泥土时,说不定能听见地下传来熟悉的“嚯嚯”声,是“山大王”从黑泥窝里醒了。

作者简介:冰溪洋(系笔名),原名杨锡冰,男,河南信阳商城人,娱评人、知名散文创作者、资深博主,河南省微电影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其大量作品覆盖中国作家网、央视网、人民网、凤凰网、中国知网、大河网、顶端新闻、大象新闻、今日头条、百度新闻、网易新闻、搜狐新闻、简书等众多主流网络平台。曾荣获责任中国——人民网2011年度、2012年度十大社会责任博客,人民网2014年度十大微博网友;央视网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精英博主奖、2012年度十大人气草根博主奖、2013年度十大草根名博;河南日报社顶端新闻2024年度顶端文学十佳散文创作者、2024顶端人气创作者TOP100;入围“博客十年——影响中国百名博客评选”200名单 。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