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归巢的燕
谷雨刚过,豫东平原的风还带着些微的凉,却已裹着新翻泥土的腥气,往人鼻尖里钻。林砚站在村口那棵老槐树下,望着眼前熟悉又陌生的景象,手里的行李箱拉杆被攥得泛热。
三年没回林家村,村口的土路竟铺成了平整的水泥道,道旁立着太阳能路灯,灯杆上挂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红色横幅,在春日里晃得人眼亮。远处的麦田绿油油一片,风一吹就翻起浪,像是在跟他这个“城里来的娃”打招呼。
“这不是砚娃吗?咋回来了?”一个洪亮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林砚回头,见是村支书林建国,穿着深蓝色的夹克,裤脚沾着点泥,手里还拎着个测土仪。
“建国叔,我回来看看,也想……试试在村里干点事。”林砚把行李箱往身后挪了挪,语气有些忐忑。他在城里的互联网公司做了五年产品经理,去年公司裁员,他拿着补偿金站在写字楼的落地窗前,突然想起小时候跟着爷爷在田里插秧的日子——那时的天很蓝,水很清,爷爷说“土地不会亏待人,你好好伺候它,它就给你饭吃”。
林建国眼睛一亮,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小子!还记得咱村!你不知道,这两年村里变化大,可就是缺你这样懂技术、见过世面的年轻人。走,先去村部坐坐,正好跟你说说咱村的难处。”
村部是翻新的两层小楼,一楼大厅墙上挂着林家村的规划图,红笔圈出的“高标准农田”“果蔬大棚”“乡村旅游民宿”几个字样格外醒目。林建国指着规划图叹气:“你看,这规划做得漂亮,可落实起来难啊。就说那高标准农田,要修灌渠、装滴灌,可村里老人多,没人懂技术;想搞果蔬大棚,又怕种出来卖不出去,没人敢带头……”
林砚看着规划图,手指在“滴灌技术”那栏停住了。他在城里做过农业科技类的项目调研,知道滴灌能省水省肥,还能提高产量。“建国叔,滴灌技术我懂点,要不咱先从几亩地试试?至于销路,我可以试试在网上开直播,帮村里卖农产品——现在城里人就喜欢原生态的东西。”
“真的?”林建国眼睛瞪得溜圆,“那可太好了!我这就去召集村民,跟大家说说这事!”
当天下午,村部的院子里挤满了人。老人们坐在小马扎上,抽着旱烟,眼神里满是怀疑;年轻人则抱着胳膊,小声议论着“城里回来的娃靠不靠谱”。
林砚站在台阶上,手里拿着平板电脑,播放着他做的滴灌技术演示视频。“大家看,用这种技术,一亩地能省30%的水,肥料能直接送到庄稼根上,产量至少能提10%。我算了算,咱村要是能搞100亩高标准农田,一年至少能多赚十万块!”
“砚娃,话是这么说,可这钱从哪来?技术谁来管?”说话的是林大爷,村里的老种粮户,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最讲究“眼见为实”。
“钱的事,我已经跟县里的农业农村局咨询过了,他们有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贴,能覆盖一半的成本;剩下的,我愿意先垫一部分。技术方面,我会留在村里,手把手教大家用,要是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我还能联系城里的农业专家远程指导。”林砚的话掷地有声,院子里的议论声渐渐小了。
林大爷磕了磕烟袋锅,站起身:“砚娃,你爷爷当年是村里最会种地的,我信你一次!我家那五亩地,先给你试!”
有了林大爷带头,其他村民也纷纷响应。“我家三亩地也加入!”“我虽然不懂技术,但能帮着挖渠!”院子里的气氛一下子热了起来,春日的阳光洒在每个人脸上,映出了久违的期待。
当晚,林砚住在爷爷留下的老房子里。他打开窗户,望着窗外的麦田,夜风里带着麦香。他拿出手机,给城里的朋友发了条消息:“我在村里找到新方向了,这里的田野,藏着最踏实的希望。”
手机屏幕亮起,朋友回复:“加油!等你把村里的农产品卖爆,我第一个下单!”
林砚笑了,他知道,这条路不好走,但只要脚下踩着土地,心里装着希望,就一定能走下去。窗外的月光洒在田埂上,像是为他铺了一条银色的路,通向远方的丰收。
第二章 破土的芽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在春耕的忙碌中拉开了序幕。林砚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带着村民们丈量土地、规划灌渠,中午在田埂上啃个馒头就接着干,晚上还要在村部给大家培训滴灌设备的使用方法,常常忙到深夜。
可问题很快就来了。村里的灌溉渠年久失修,不少地方都塌陷了,要重新修建,需要不少水泥和砂石。林砚去镇上的建材店询价,老板却告诉他,最近修路的工地多,建材供不应求,价格涨了不少,而且要等半个月才能送货。
“这可咋整?要是等半个月,春耕就误了!”林建国急得直跺脚。林砚也皱起了眉头,他掏出手机,翻遍了通讯录,突然想起之前做项目时认识的一位建材供应商。他赶紧拨通电话,说明情况,供应商听说是乡村振兴的项目,答应优先供货,还按原价给了优惠。
三天后,建材送到了村里。村民们看着一车车的水泥和砂石,都忍不住称赞:“砚娃就是有本事,这么快就解决了难题!”林砚却没敢放松,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滴灌设备安装好的那天,林砚特意请了县里的农业专家来指导。专家仔细检查了设备,又测了土壤的肥力,笑着说:“林家村的高标准农田搞得不错,设备安装规范,土壤肥力也适合种小麦,只要后期管理到位,今年肯定能丰收。”
可就在小麦长势正好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病虫害却让村民们慌了神。看着田里的小麦叶子上出现了黄斑,林大爷急得直掉眼泪:“这可怎么办啊?要是麦子毁了,一年的收成就没了!”
林砚也急,但他知道慌没用。他赶紧拍下小麦的照片,发给城里的农业专家,又在网上查资料,寻找解决办法。专家很快回复,说这是小麦常见的锈病,只要及时喷洒农药就能控制。林砚立刻去镇上的农资店买农药,可农资店的老板却说,这种农药暂时缺货,要等几天才能到。
“等几天?麦子可等不起啊!”林砚心里犯了愁。他突然想起,村里有位老中医,平时喜欢研究草药,说不定有办法。他赶紧跑到老中医家,说明情况。老中医听了,想了想,说:“我知道一种草药,对小麦的锈病有效果,就是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林砚跟着老中医去山里找草药,翻了好几座山,终于找到了足够的草药。他组织村民们把草药熬成水,然后喷洒在麦田里。没想到,几天后,小麦的锈病真的控制住了,叶子又恢复了绿油油的颜色。
“砚娃,你真是咱村的救星啊!”林大爷拉着林砚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林砚笑着说:“大爷,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经历了这场病虫害,村民们对林砚更信任了,也更积极地参与到高标准农田的管理中来。他们跟着林砚学习如何监测土壤湿度、如何调整滴灌的水量和频率,原本只会“靠天吃饭”的老人们,也渐渐学会了用手机查看农田的实时数据。
这天,林砚正在田埂上查看小麦的长势,手机突然响了。是城里的直播平台打来的,说想跟他合作,专门为林家村的农产品开设一个直播专场。林砚高兴极了,他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村民们。
“直播卖货?能行吗?”有村民担心地问。林砚笑着说:“肯定行!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在网上买东西,咱的小麦是用高标准农田种出来的,绿色又健康,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为了做好直播,林砚特意请人给村里的麦田拍了宣传片,还教村民们怎么在镜头前介绍自家的农产品。直播那天,林砚带着林大爷一起出镜,林大爷操着一口地道的方言,跟网友们讲述着种麦的故事,还展示了麦田的滴灌设备。没想到,直播效果格外好,短短两个小时,就卖出了五千斤小麦,还有不少网友预定了今年的新麦。
看着手机上不断跳动的订单,村民们都乐开了花。林建国拍着林砚的肩膀说:“砚娃,你真是给咱村带来了希望啊!照这样下去,咱村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林砚望着眼前生机勃勃的麦田,心里充满了干劲。他知道,高标准农田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他还要帮村里搞果蔬大棚、发展乡村旅游,让林家村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田野里的麦苗在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为他加油鼓劲,也像是在预示着一个丰收的明天。
第三章 抽穗的麦
夏初的阳光越来越烈,林家村的小麦也渐渐抽穗了,金黄色的麦穗沉甸甸的,压弯了麦秆,风一吹,就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在唱一首丰收的歌。
林砚每天都会去麦田里转几圈,查看麦穗的饱满度,监测土壤的湿度。他还在麦田旁边装了几个摄像头,通过手机APP就能实时查看麦田的情况,网友们也能通过直播看到小麦的生长过程,不少人都在评论区留言:“等着吃林家村的新麦面!”
可就在小麦快要成熟的时候,一场暴雨却突然袭来。连续下了三天三夜,村里的低洼地带都积了水,不少村民担心麦田会被淹。林砚更是整夜没合眼,他带着村民们冒雨挖排水沟,把积水引到村外的小河里。
雨停后,林砚赶紧去麦田查看,幸好高标准农田的灌渠排水系统发挥了作用,麦田里没有积水,小麦只是稍微有些倒伏,影响不大。“真是多亏了砚娃搞的高标准农田,要是换成以前,这麦子肯定就毁了!”林大爷看着麦田,心有余悸地说。
为了让小麦能顺利成熟,林砚又请了农业专家来指导,专家建议他们及时喷洒叶面肥,增强小麦的抗倒伏能力。村民们都积极响应,背着喷雾器在麦田里忙碌着,金黄色的麦田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一派丰收前的热闹景象。
转眼就到了麦收的季节。村里来了几台大型联合收割机,这是林砚特意从县里协调来的。以前,村民们收麦都是靠人工,又累又慢,现在有了收割机,一天就能收几十亩地。看着收割机在麦田里穿梭,金黄的麦粒源源不断地从收割机里卸下来,村民们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砚娃,你看这麦粒,多饱满啊!今年肯定是个大丰收!”林建国手里捧着一把麦粒,笑得合不拢嘴。林砚也笑着说:“是啊,建国叔,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接下来,咱们还要把麦粒烘干、储存好,然后通过直播卖给网友们。”
为了保证麦粒的质量,林砚在村里建了一个小型的粮食烘干房,还买了一台粮食检测仪,每一批麦粒都要经过检测,确保符合绿色食品的标准。直播卖麦的时候,林砚把检测仪也搬到了镜头前,当着网友的面检测麦粒的水分和杂质含量,网友们都纷纷点赞:“林家村的农产品就是靠谱,买得放心!”
短短一个月,林家村的十万斤新麦就卖光了,村民们的收入比去年翻了一倍。拿到卖麦钱的时候,不少村民都激动得哭了。林大爷拿着钱,拉着林砚的手说:“砚娃,谢谢你啊!我种了一辈子地,从来没赚过这么多钱!以后,你说咋干,咱就咋干!”
麦收结束后,林砚没有闲着,他开始着手准备果蔬大棚的建设。他根据林家村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选择了种植草莓和圣女果,这两种水果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而且适合大棚种植。
为了学习大棚种植技术,林砚特意去了邻县的果蔬种植基地考察,还请了基地的技术人员来村里指导。村民们也都积极参与,有的帮忙搭建大棚,有的跟着技术人员学习育苗、施肥、病虫害防治。
大棚搭建好的时候,正好是初秋。林砚在每个大棚里都安装了温湿度传感器和智能通风设备,通过手机就能控制大棚里的温度和湿度。“有了这些设备,咱们就能精准控制大棚里的环境,让草莓和圣女果长得更好,成熟得更早,能卖个好价钱。”林砚向村民们介绍道。
村民们看着现代化的果蔬大棚,心里充满了期待。林建国说:“砚娃,有你在,咱村的日子真是越来越有盼头了!我相信,用不了多久,咱林家村就能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林砚望着眼前的果蔬大棚,又看了看远处金黄的稻田,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他愿意留在这片田野上,和村民们一起,用双手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让希望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四章 飘香的果
初冬的清晨,林家村的果蔬大棚里却温暖如春。翠绿的草莓藤蔓上挂满了鲜红的草莓,圣女果也结出了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果实,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果香。
林砚正在大棚里查看草莓的成熟情况,他小心翼翼地摘下一颗草莓,放进嘴里,甜美的汁水在舌尖散开,他满意地笑了。“再过几天,这些草莓就能成熟上市了,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为了让草莓和圣女果能顺利上市,林砚提前在网上做了预热。他拍摄了大棚里草莓和圣女果生长的视频,发布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还开启了“大棚探鲜”的直播,邀请网友们一起见证果实的成熟过程。
直播中,林砚带着网友们走进大棚,近距离展示草莓和圣女果的长势,还现场摘下几颗果实品尝,酸甜可口的味道让网友们隔着屏幕都流口水。“主播,草莓什么时候能卖啊?我已经等不及了!”“圣女果看起来好新鲜,我要预定十斤!”评论区里,网友们的热情高涨。
草莓成熟的那天,林家村举办了一场“草莓采摘节”,邀请了周边城市的游客来村里采摘草莓。一大早,村里的停车场就停满了车,游客们带着孩子,兴高采烈地走进大棚,亲手采摘新鲜的草莓。
“这里的草莓真甜啊,比超市里买的好吃多了!”一位游客一边吃着草莓,一边称赞道。孩子更是高兴得蹦蹦跳跳,手里的小篮子很快就装满了草莓。林砚和村民们忙着招待游客,介绍草莓的种植过程,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采摘节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还带动了村里的餐饮和住宿。村里的几户人家把自家的房子改成了民宿,游客们采摘完草莓,还能在村里住下来,品尝地道的农家菜,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
“砚娃,你真是太有想法了!这采摘节一办,咱村的民宿和餐馆都火了!”经营民宿的王婶高兴地对林砚说。林砚笑着说:“王婶,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以后,咱们还要多举办这样的活动,让更多人知道林家村,来林家村旅游。”
圣女果上市后,林砚又开启了新的销售模式。他和城里的几家超市合作,把圣女果送进超市的“乡村振兴专柜”,还和快递公司合作,推出了“新鲜直达”服务,保证圣女果从大棚采摘下来后,24小时内就能送到消费者手中。
由于圣女果新鲜、口感好,很快就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不仅在超市里卖得火爆,网上订单也源源不断。村民们看着圣女果一箱箱地被运走,手里的收入越来越多,心里都乐开了花。
这天,林砚正在村部整理销售数据,县里的农业农村局局长突然来到了村里。局长看着村里的高标准农田和果蔬大棚,又听了林砚的汇报,高兴地说:“林家村的乡村振兴工作做得非常好,为全县的乡村振兴树立了榜样!接下来,县里会加大对你们村的支持力度,帮助你们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打造特色品牌。”
得到县里的支持,林砚更有干劲了。他计划明年再建十几个果蔬大棚,种植更多品种的水果和蔬菜,还打算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把草莓做成草莓酱、草莓干,把圣女果做成圣女果干,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林砚还注重村里的生态建设。他组织村民们在村道两旁种树,在村里的小河边修建步道,还建立了垃圾回收点,让村里的环境变得越来越整洁、美丽。现在的林家村,不仅产业兴旺,而且生态宜居,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春节前夕,林家村举办了一场热闹的春节联欢会。村民们自编自演了节目。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