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上来了,爆款有了,股价也涨了。

8月,蔚来交付量创下历史新高,达3.1万辆;9月2日,二季度财报一出,交付增长、营收提升、亏损收窄,一切仿佛都在回暖;市值回到千亿人民币,蔚来创始人李斌终于不用再被问“还能活多久”。

但如果只看这些热闹数据,可能会忽略更深层的现实:

这家公司依然处于技术性负资产状态,仍然在靠价格换市场、靠爆款赌时间;而它最重要的资源——用户信任和现金流,并没有真正恢复。

李斌没有退路,押上了两款车:乐道L90和全新ES8。为了它们,L60被让位,L80延期发布,甚至全品牌供应链都向这两款车倾斜。他直言:“四季度新目标每月要交付5万辆”。

第四季度盈利是主要目标,但盈利只是第一步,“活下去”,才是真正的战役。

01|销量飙升,但集中押注的代价也正在显现    

从数字来看,蔚来正在经历一个看似“最好”的季度。

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交付新车7.2万辆,同比增长25.6%,环比增长71.2%。其中蔚来品牌交付4.7万辆,乐道品牌1.7万辆,萤火虫品牌7843辆。营收也随之增长至190亿元,同比提升9%,环比大涨57.9%;其中汽车销售收入161亿元,同比微增2.9%,但环比增幅高达62.3%。

尤其是在三季度,销量势头依旧强劲。7月交付2.1万辆,8月交付3.1万辆,截止8月31日,蔚来今年已累计交付166,472辆。

这其中,最大功臣是乐道L90和全新ES8。作为蔚来品牌矩阵中的“爆款种子选手”,L90上市首月交付10575辆,成为蔚来历史上销量破万最快的车型。蔚来总裁秦力洪甚至透露,ES8的预订表现超过同期L90,足见这两款车的市场吸引力之强。

为了优先保障这两款车的交付,蔚来对资源配置进行了大幅调整。李斌也在电话会上介绍了接下来的产能安排:“优先保证乐道L90和全新ES8的交付,连L60都需要给L90让位,预计从10月开始,乐道的产能紧张情况会有所缓解,希望四季度乐道和蔚来品牌的全供应链产能都能提升到每个月2.5万辆,同期萤火虫产能在6000辆左右,三大品牌合计5.6万辆。”

不仅L60要给L90让位,“考虑到产能目前主要是满足当下交付需求,原定于今年发布的L80不会交付了,至于是否上市要看市场情况”。

集中押注,的确带来了短期爆发。但也埋下了典型的结构性风险。

首先,产能过度集中,牺牲了多品牌协同节奏。L60刚上市不久就被让位,L80延后,供应链与生产线高度依赖L90与全新ES8,一旦两款车遇到市场疲软或交付波动,整体销量节奏将被连锁拖拽。

其次,爆款依赖也让蔚来不得不打价格战。例如全新ES8直接起售价下调11万元。李斌解释,该决策确实没法让每个老用户都满意,也没办法照顾到每个用户的利益。如果蔚来继续保持高价,很难参与市场竞争。这既说明产品竞争力仍需增强,也再次暴露出蔚来对“以价换量”的路径依赖。

再者,交付增长背后,利润并未同步跟上。虽然销量破纪录,但L90、ES8的真实毛利表现仍待验证,尤其在材料成本高企、供应链调整期,爆款车型是否真能拉升整体财务质量,目前仍未见明确答案。

眼下,爆款为蔚来赢得了流量,也争取到了喘息机会。但如何从“爆发期”过渡到“稳销期”,才是真正的难题。

02|盈利未至,技术性负资产的真问题仍在继续    

蔚来看起来正在靠近盈亏平衡的拐点,但实际上,这家公司依然站在盈利线的另一端。

2025年第二季度,蔚来实现毛利率10%,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环比提升2.4个百分点;其中汽车毛利率为10.3%,虽环比提升0.1个百分点,却仍较去年同期下滑1.9个百分点。距离整车毛利率16%—17%的目标,依然有不小的缺口。

电话会议上,蔚来CFO曲玉表示,二季度处于蔚来产品切换期,2025款的“5566”在5月中下旬逐步完成切换,三季度随着NIO品牌的“5566”切换完成,以及三季度L90开启交付,整车毛利会逐步提升,至第四季度ES8在9月下旬开启交付后,公司的毛利表现还会再进一步。

李斌就毛利率表现称,蔚来品牌目标毛利率是20%,并在此基础上往25%努力;乐道品牌毛利率将在15%基础上争取实现更高;萤火虫毛利率是10%左右。

同时,李斌直言,随着高毛利的乐道L90和全新ES8在四季度实现完整交付,公司整车毛利率目标将设定在16%—17%之间,以此达成Non-Gaap(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口径下的季度盈亏平衡。

但盈利不仅取决于销售端的毛利,成本端的控制更是关键。二季度蔚净亏损为49.9亿元,同比减亏1.0%,环比减亏26.0%;调整后经营亏损仍高达40.4亿元。这并不是一个“接近盈利”的位置,而是一个“亏得少了一点”的结果。

为了止住出血,蔚来在费用端明显收紧。二季度研发费用为30.07亿元,同比下降6.6%;销售、一般及行政费用为39.65亿元,同比微增5.5%,但环比下滑9.9%。李斌还给出了明确指引:到2026年,公司季度研发支出将在20亿至25亿元之间。

这对于一家主打技术路线、强调“自研换电”和智能驾驶的新能源车企来说,显然不是个轻松的决定。从电池系统到电子架构,从智能座舱到自研芯片,任何一个方向上的资金收紧,都可能意味着产品优势的牺牲。

与此同时,蔚来的财务状况仍未脱离风险线。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账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72亿元,经营性现金流仍为负;总负债达到934.3亿元,归母股东权益为-11亿元,已经处于技术性负资产状态。虽然公司强调当前资金足以支持未来12个月的经营活动,但这只是最低底线,而非经营安全区。

更大的问题是,亏损还在消磨用户的信心。李斌近期承认,至少有30%—40%的潜在用户不选择蔚来,是因为担心公司会不会倒闭。这句不加修饰的实话,比任何财报数据都更真实——它揭示的不是短期波动,而是品牌信任的结构性缺口。

表面看,是爆款换来了销量,毛利率有所恢复,市值重回1000亿人民币;但本质上,这些都是建立在大幅让利、集中过度押注的基础之上。真正让蔚来走出困境的,不是某一个季度的漂亮财报,而是能否建立起可持续、可扩展、可预期的盈利模型。

盈利,是一道数字题;

活下来,是一道信任题;

而如何让“连车都不敢买”的用户重新下单,是一道蔚来还未解出的主观题。

03|销量背后,李斌迎来一场“兑现之战”    

如果说过去几个季度,蔚来在努力“止血”;

那现在,李斌必须面对另一个问题——怎么让用户重新信任你?

过去,蔚来靠理念立足,靠技术叙事获得早期用户的信仰红利。即便亏损连年,很多人依然愿意买单,只因为他们相信李斌会兑现他的承诺。

但现在,信仰不再是免费的。

30%~40%的用户“不敢买”,不是因为车不好,而是因为不知道蔚来能不能兑现三年后的换电服务、五年后的OTA升级、十年后的品牌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蔚来如今面对的,不是一场“爆款之战”,而是一场兑现之战。

爆款可以带来增长,但不能自动转化为信任。因为用户不会只看这一季度交付了多少辆,而是会问:

• 你说的高毛利,真的能实现吗?

• 你降价了,但服务会不会缩水?

• 你说产能稳定,为什么L60就突然减配降优先级了?

• 你喊四季度盈利,如果没做到,是不是又要下一轮裁员或者融资?

这是蔚来的尴尬之处。越是放大爆款成功,就越容易引发用户对“兑现能力”的放大检视。

李斌当然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一边在压强交付,一边在构建所谓“新营销范式”——让新车效应能持续,而不是一波流。可营销范式再先进,如果蔚来的内部组织能力跟不上、节奏控不住、产品接力不断层,这个范式注定是空转的。

蔚来过去的问题是“交不出财报”,现在的问题是“能否持续交出结果”。

信任,不是靠承诺赢回来的,而是靠一次次的兑现积累起来的。

这一轮的L90和ES8,给了李斌一次重新建立信任的机会。但如果蔚来依然只靠压强推进、压缩研发、压产节奏去博取短期爆发,而无法建立一个长期稳定、透明、可预期的体系,哪怕销量再高,也救不了一个用户心智崩塌的品牌。

李斌现在缺的,不是爆款,而是兑现力。

爆款不是答案,只是延长了提问时间    

从销量、营收到毛利,蔚来的这份财报终于写出了几个久违的“好看数字”。

但真正关键的,不是它能否在第四季度盈利,而是当这波爆款红利退潮后,它是否已经准备好了下一个周期的基本盘。

李斌说,“全新ES8和乐道L90,将引领大三排SUV进入纯电时代”。这是一次勇敢的押注。但如果这只是又一轮流量带动销量、销量拉高估值、估值换融资的旧套路,那蔚来终究还是没跳出自己设下的飞轮。

真正的汽车企业,是靠一次次兑现构建信任,是在十年时间尺度内构建产品、品牌与用户之间的复利关系。

而不是每一季都靠一款“爆款”,重新赌一次“还能活下去”。

蔚来已经没有再试一次的机会了。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