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
镜头里,一位东北宝妈站在自家小院中,身边围着三胞胎儿女。没有专业团队,没有精致布景,只有最真实的带娃日常和唠嗑式的直播。
三胞胎妈妈然姐,曾是火锅店老板娘,每天忙得脚不沾地。起初,她只是随手记录孩子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账号——@东北三胞胎一家,却在快手积累了三百万粉丝,单场直播带货GMV突破千万。
在快手,像她这样“无意间走红”的创作者正越来越多——西北唱秦腔的安万、丽丽一家人、小炮子……他们的内容风格各异,却都找到了将热爱转化为事业的路径。
然而,这样的案例在当下的内容行业仍属凤毛麟角。2025年,无数创作者和中小商家仍被困在“流量如潮水,来得快退得也快”的循环中。爆款靠玄学,变现难长效,从“短暂爆红”到“长期经营”之间,似乎总隔着一道无形的墙。
在用户注意力、兴趣热点频繁迁移的环境下,究竟是否存在一种可预期、可持续的增长路径?
8月29日,在成都举办的2025快手光合创作者大会,正是试图回应这一行业之问。对此,快手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程一笑在大会上给出了明确的承诺:快手平台始终致力于为那些长期耕耘、持续创作优质内容的创作者提供流量支持,始终将其视为平台的“流量风向标”。
本届大会以“生而不同,创作无界”为主题,看似在谈创作,背后讲述却是关于“万物皆可经营,热爱皆可变现”的商业生态逻辑。它指向的不是几个头部明星的暴富故事,而是一个让更多普通创作者能扎根生长、获得确定性的系统能力。
正如@东北三胞胎 的故事所暗示的,在快手,真实的烟火气与健康的商业回报并非对立。而这场大会所揭示的,正是这股平凡力量背后不平凡的支撑体系。
01、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增长
在内容行业,焦虑是一种常态。
无论是刚入门的新手,还是已有百万粉丝的成熟创作者,都不得不面对两个挥之不去的难题:流量的不确定性与变现的不可持续性。
算法像一个黑盒,今天能带来百万曝光的视频,明天可能石沉大海;好内容未必能火,火了也未必能变现,这几乎成为行业共识。很多人都在问,下一个爆款在哪里?更重要的是,爆款之后,又该如何生存?
换句话说,内容行业不缺瞬间的闪耀,缺的是持续发光的能量。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快手提供了一些不一样的数据和思考。2025年Q2,快手应用的月活跃用户达到7.15亿,日活用户突破4.09亿,数字背后是一个庞大且仍在稳定增长的内容消费市场。
更值得关注的是,快手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同比增长7.5%,说明人们不仅来这里刷视频,更愿意花时间沉浸其中,对创作者而言,这意味着更多的触达和更深度的连接。
当然,平台的健康度同样关键。快手在该季度实现经调整净利润56亿元,同比增长20.1%。这不仅代表着平台的自我造血能力,更意味着规则和政策的稳定性。对于一个内容生态来说,平台的盈利健康是创作者敢于投入长期经营的前提。如果平台自身尚在亏损中挣扎,又怎能保证创作者的利益和确定性?
正如快手高级副总裁、快手电商事业部负责人兼商业化事业部负责人王剑伟在光合大会上所说:我们希望让大家在平台里的这份热爱能够获得足够的回报。
现在每天有超过370万创作者在快手获得商业收入,商业作品日均获得点赞超过2200万次。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的内容创业故事。
而除了流量和利润,快手的收入结构同样值得细看。
线上营销服务、直播、电商(含泛货架)构成了其三大收入支柱,占比分别为56.4%、28.7%和14.9%。多元化的收入来源,反映的是平台商业生态的成熟与包容度。不管创作者擅长内容广告、直播互动还是带货销售,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而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种结构也降低了单一业务波动对整体生态的冲击。
就好比,创作者“毒角show”2024年在平台的商单还是0,但2025年已经实现破百万的广告收入。这说明,在快手只要内容足够优质,商业回报是可以预期的。
除此之外,诸如可灵AI这样的创新业务,也在快速成长。单季度营收超过2.5亿元,这代表着一种新的可能性,那就是技术正在成为内容创作和商业变现的新生产力。这不仅为平台开辟了第二增长曲线,也为创作者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和舞台。
02、内容与商业,在快手形成一套“组合拳”
有了稳定的用户基本盘和多元变现方向后,每一个内容平台都需要回答的问题是:这种确定性如何通过具体策略落地?创作者最核心的诉求,是 “自己的好内容怎么能持续被看见,还能把流量留住、形成复购”。
在2025年的快手光合大会上,“短直一体”与“公私域联动”的组合策略被反复提及。这并非什么高深的概念,而是一套被无数创作者验证过的、极为务实的方法论。
先说说短直一体,短视频是“放大器”,负责破圈引流、建立人设、种草兴趣;直播则是“转化场”,负责深化信任、解答疑问、完成交易,二者衔接得越顺畅,商业路径就越短、越高效。
快手创作者@西北刀客—公益护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日头刚沉进山窝,天边还留着点橘红,皮卡车就停在了玉米地旁,无人机先嗡嗡升起来,热成像屏幕里,几头野猪正在玉米地里啃食庄稼——老铁们戏称它们为“佩奇”。
“放狗、放狗、放狗!” ,伴随刀客浓厚的西北口音,训练有素的猎犬从皮卡车上飞奔而出,耳朵竖得笔直,顺着踪迹就往树林里冲。
这段没加滤镜的护农狩猎视频,是他账号里最常见的内容,没有花哨剪辑,只有田间地头猎犬围堵野猪时的嘶吼、刀客和搭档小雨指挥时的喊叫声,还有最后看着完好的玉米苗,两人松口气的模样。
起初,老铁们都是被这股 “热血劲儿” 吸引来的,有人在评论里说 “看猎犬分工就像看团队作战,太燃了”,还有人追着问 “下次狩猎啥时候?”;但慢慢看下去,就被他们的公益初心打动。
不过短视频里的画面,终究是浓缩的高潮。到了直播间,刀客和小雨会彻底放慢节奏:镜头对着无人机,讲 “怎么用热成像找野猪踪迹”,说 “训练猎犬得从 6 个月大开始,太早容易伤着”,甚至会现场演示怎么给猎犬做驱虫。
有农户在评论里问 “我家地里也有野猪,能帮忙吗?”,刀客也会在直播里留联系方式,直播间成了他们与老铁们建立真实连接的场所。就这样,短视频靠护农的热血画面破圈吸粉,直播靠实在的科普和初心留客,现在账号粉丝量稳稳破了 120 万,直播间看播总时长比之前翻了 3.3 倍。
同样靠“短直一体”把日子过成老铁爱看的模样的,还有黑龙江的 @东北三胞胎一家。
农家小院的水泥地干净整洁,因为妈妈和小舅早上去早市没带他们,老二撅着嘴问 “我们是你亲生的吗?”,老大老三跟着附和,小脸蛋皱成一团。可一看到买的排骨,老大先叛变了,屁颠屁颠地跑去帮妈妈架柴火;老二也凑过去,踮着脚帮着拿蘑菇、掀锅盖。
这段日常,是三胞胎账号里最普通的短视频,评论区里却全是 “像看自家亲戚带娃”、“汤给我吧回家做冻皮”之类的评论。
后来粉丝破百万,然姐在平台的鼓励下忐忑地开了第一场直播。为了全心投入,这个曾把烧烤店经营得风生水起的女人,毅然兑出了线下门店。带着东北人特有的直爽和实在,摸索出“唠嗑式带货”的风格,自己不吃不用的货绝不上架,甚至因觉得一款产品不好吃当场要求下架。
她的真诚获得了信任,也等来了回报。从直播入门到渐入佳境,最终创下单场GMV超1300万的成绩,远超昔日餐饮收入。如今,她不仅改善了自家生活,更想让饶河大米、赫哲鱼毛等家乡特产,被更多人所看见。
同样,还有陈火火,因为感受到当她发短视频以后在开直播,GMV成交量大幅度提升以后,虽然直播的技巧,直播的话术还略显青涩,但是成交量已经突破万单……
在解决了“内容如何变现”的问题后,下一个痛点是“流量如何持续”。
快手的答案是“公私域联动”。这套机制的理解门槛其实很低:公域是“海”,让更多人看见你;私域是“塘”,让你和粉丝的关系沉淀下来,变得牢固。
在快手的生态中,虽然将近七成的电商流量都在公域中展现,但私域电商 GMV 转化效率比公域高 4 倍以上。这说明公域、私域是各有所长,两者搭配才能让流量不流失。
而快手的独特之处是它用算法和技术打通了海与塘,让水流(流量)能够循环起来。快手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程一笑也在大会上补充了公私域生态的成长:“今年主站公域播放量相比去年增长了 15%,私域用户时长同比增长 3.7%”。两者齐头并进,形成了一个 “从公域捞鱼,到私域养鱼,养大的鱼还能吸引更多新鱼” 的增长飞轮。
今年第二季度数据显示,快手私域高价值创作者在公域所获曝光量环比提升 10.2%,同时带动新增关注数环比增长 7.2%。这一机制确保了优质创作者能够持续获得平台流量扶持,形成良性循环。
例如,唐山泡泡龙在快手上做了好几年,最早拍户外直播,冬天在河边钓鱼,冻得手通红还跟老铁唠 “今天风大,鱼口不好,但钓上来的鱼鲜”;夏天去山里摘野果,举着野山楂说 “这玩意儿酸得很,泡蜂蜜刚好”……后来他转型做电商,直播卖货,老粉们还是愿意买;再到现在做 “大舞台” 直播,推广家乡的文旅,老粉们还会在直播间里帮他吆喝 。
做小众设计的 LuLu Studio,更是把公私域联动玩出了门道。
她的短视频吸引来的都是喜欢小众风格的老铁,而在她的直播间,卖衣服也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姐妹们喜欢什么颜色?要有袖的还是无袖的”?有粉丝说不想露手臂又想穿吊带,她就设计出能遮肉的“疑难杂症T”。
就这样,粉丝越来越黏她,复购率特别高,甚至有个粉丝连着十个月,拍了4000多单;还有人推荐朋友来,说 “LuLu 家的设计特别懂我们”。靠着这股 “跟粉丝一起做设计” 的劲儿,LuLu Studio 去年的快手电商品质好貂节期间,她的皮草专场直播做出了单场GMV突破1200万的成绩,全年的 GMV 也稳稳破了亿。
说到底,“短直一体”和“公私域联动”并非彼此孤立的两套策略。
短视频为直播和私域引流,直播的强互动又反哺了私域的信任沉淀,而一个忠诚的私域粉丝群,又会为创作者新的短视频内容提供最初的冷启动流量和互动热度,帮助其更快地在公域获得推荐。
而这也是快手上能不断冒出西北刀客、东北三胞胎、LuLu Studio等创作者,并且持续生长的根本原因。
03、好商业如何反哺好内容?
当创作者靠“短直一体”和“公私域联动”赚到第一笔钱后,这笔钱能不能变成持续创作的底气?会不会因为要赚钱而丢了内容初心?
这也是快手要解决的疑问,不是让商业成为内容的 “负担”,而是通过技术降门槛、用收益给信心,让 “内容越好→商业越顺→内容更好” 的循环转起来。
当然这并不容易,而是一个需要平台有意设计、并提供具体工具和支持的系统工程。
先说说技术带来的改变,这两年行业里都在谈 AI,但快手的技术革新不只是 “炫技”,而是从推荐到创作,实实在在帮创作者 “减负”“拓路”。比如推荐系统里的 OneRec,以前的推荐是 “漏斗式” 的,从召回到粗排再到精排,成百上千个模块堆在一起,不仅计算复杂,还不容易协同优化。
好内容可能因为某个模块没衔接好,就没机会被用户看到。现在 OneRec 把这些模块浓缩成一个端到端的生成式模型,用户刷得更顺了,APP 总使用时长提升了 1%;对创作者更实在的是,流量分配的效率高了,不用再猜 “哪个模块没做好”,好内容能更快触达精准用户。而且这套模型还跟深度学习排序结合,今年上半年一起把 APP 时长再提了 2.5%,DAU 也涨了 0.25%,流量池子变大了,分给好内容的机会自然更多。
以可灵AI为代表的视频生成大模型正在改变内容生产的方式。
据可灵AI事业部负责人盖坤透露,今年4月以来,可灵AI月付费流水超过1亿人民币,月度付费规模在全球的视频生成赛道处于一个绝对领先的地位。
目前全球AI视频创作者规模已突破1亿人,今年上半年AI创作者收益提升159%。更令人惊讶的是AI漫剧赛道的爆发式增长,半年内增长了10倍。像“快来惹毛我”这样的AI特效视频,在快手获得了2560万播放和143万点赞,全网曝光超10亿次;可灵AI制作的动画片《大爱仙尊》,这个在全网3000万播放量,并且登了动画榜TOP2……
毫无疑问,AI内容的趋势已经到来,那些有创意但缺乏专业制作能力的创作者,迎来了“换道超车”的机会。
当然技术的价值最终要回归到人的价值,当工具解决了效率问题,好的商业回报也让创作者更有底气地投入创作。
安万的故事就是这个理念的最佳诠释。这位“不信命的西北男人”来自西北农村,凭借一副天生的花脸嗓子,在快手上唱秦腔出了名。
平台通过“天生花脸”IP打造、线下戏曲下乡巡演、联动萨顶顶等明星举办“老铁有好戏”活动,让他的商业价值被充分挖掘。过去几年,他在快手通过电商直播产生了累计2亿以上的成交额。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商业上的成功,又反哺了他对秦腔艺术的坚守与创新。如今,这门古老艺术跻身快手平台上最受欢迎的非遗项目之一。
商业没有稀释文化的纯度,反而给了它延续的生命力。
而在井言井语的直播间,她通过生动的肢体语言和表情,为聋哑观众演示产品的使用效果和优点,单场直播带货金额也突破百万。商业上的成功改变的不仅是她个人的生活,她的成长故事鼓舞了其他聋人,让更多聋人加入到快手平台进行直播带货。
正如快手高级副总裁、快手电商事业部负责人兼商业化事业部负责人王剑伟所言:“好商业,让创作者持续发光。”在这个生态中,商业不是内容的对立面,而是内容能够持续产出的燃料;流量也不是消耗品,而是能够不断增值的资产。
这或许就是快手所能提供的最高级的确定性。
04、写在最后
回过头来看,从东北小院里的三胞胎妈妈,到西北唱秦腔的安万,再到通过AI找到新出路的创作者,他们的故事或许各有各的精彩,但他们的成功,背后不是偶然的运气,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必然。
2025年的快手,最大吸引力在于它提供了一套被验证的商业模式、一个健康盈利的平台底座,以及一系列不断降低经营门槛的工具。在这里,创作者不必在“热爱”与“面包”之间做选择。
内容行业的挑战永远不会消失。算法会迭代,用户喜好会变迁,新的竞争也会不断出现。但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用户对真实故事的需求,对信任关系的渴望,以及对优质内容的热爱却是始终如一。对创作者而言,最大的确定性不在于追逐每一个风口,而在于认清自己的热爱与独特,并找到与之匹配的受众和商业路径。
快手的生态,本质上是一片高度“人感化”的数字土壤。在这里,时间不是敌人,而是朋友,它奖励那些愿意耐心经营、并持续创造价值的人。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