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随着君正集团上半年报公布,天弘基金上半年经营情况也浮出水面。数据显示,上半年天弘基金实现营业收入27.8亿元,实现净利润9.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1%和下滑2%。虽净利小幅下滑,但对比近几年来天弘基金的利润水平,仍处于一个不错程度。与此同时,在今年行情的带动下,天弘基金旗下的主动权益基金也与市场普遍产品一样,均实现了正收益。

但在一片美好的背后,如果你投资了天弘基金的产品,你的收益,跟上天弘基金的净利润增长率了吗?

答案其实是未必的。从核心指标来看,天弘基金的净利润和管理费长期保持稳定,尤其是管理费,虽市场跌宕起伏,产品规模也不断扩大,但近十年来除2016年和2018年,一直维持在19~21亿元左右波动。

反观旗下产品利润,近十年上半年首尾差距达398.02亿元,以2025年上半年为例,天弘基金旗下产品共实现利润113.24亿元,同比增长473.37%,但超4倍的增长,却是建立在去年上半年193只产品仅为投资者带来19.75亿元利润,同比下滑77.86%的基础上。

对比近十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天弘基金旗下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了利润1416.79亿元,收取管理费195.98亿元。这组数据无疑揭示了一个关键事实,天弘基金通过稳定的管理费模式实现收益“旱涝保收”,而投资者收益却随市场剧烈波动,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收益不同步”现象。这种“旱涝保收”,“只享收益、不共风险”的模式,本质上是对投资者合理收益诉求的忽视,违背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资产管理核心原则。

除此之外,从上述数据也不难看出,天弘基金在2021~2023年的市场波动中,虽净利润、产品利润等数据都有所下滑,但整体下滑幅度相对整个市场来看较小,背后反应的实则是天弘基金的发展困境,这种“抗跌性”并非源于全面的投研实力与均衡的产品布局,而是源于其过度依赖低波动品类的“结构性缺陷”。

说起天弘基金,其实大多数人都是从余额宝开始认识。作为国内首只规模破万亿的货币基金,余额宝确实为天弘基金打响了行业名气,仅用数年便将其推至公募基金规模前列,甚至一度成为“国民级基金产品”的代名词。但“成也余额宝,败也余额宝”,这款现象级产品在为天弘基金带来规模激增的同时,也使其陷入了严重的“偏科”困境。

从规模结构来看,多年来货币基金始终占据天弘基金管理规模的绝对主导地位,主动权益基金占比较低且业绩也并不显优秀。以今年至今为例,虽旗下主动权益产品均实现了正收益,但同类排名却多数处于中等甚至偏下层次。

这种结构固然能让其在A股震荡行情中“独善其身”,毕竟主动权益基金规模有限,自然不会深度受市场波动冲击,但从长期发展来看,却使其逐渐偏离了公募基金服务居民财富增值、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核心方向。

更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监管层多次提出“大力发展权益基金”的导向,鼓励公募基金加大权益类产品布局。这不仅是行业发展的政策红利,更是公募基金作为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但从实际表现来看,天弘基金在权益领域的布局始终“慢半拍”:不仅主动权益基金规模占比长期低迷,产品业绩也缺乏持续竞争力,难以吸引追求长期收益的投资者;就连近年来行业内快速发展的ETF,天弘基金也是在近几年才开始发力布局,相对于同层次的万亿级别公募基金来看,无疑发展较弱。

另外,这种对政策导向的滞后响应与权益领域的长期弱势,本质上反映出天弘基金缺乏服务市场大局的意识。一方面,其沉迷于货币基金带来的稳定管理费收益,不愿或在权益投研短板投入不够,导致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政策导向严重脱节;另一方面,在居民财富向权益资产转移的大趋势下,天弘基金未能通过优质权益产品为投资者创造长期价值,既错失了行业转型机遇,也未能履行公募基金应有的社会责任。长此以往,这种“偏科”不仅会制约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会使其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逐渐失去核心竞争力,最终被市场与投资者抛弃。

来源:公众号闻基期舞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