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还站在黎明前的十字路口,全国新能源车保有量占比不足1%,补贴政策迟迟没有大规模落地。

同一年,追觅初创团队就已经写下第一份造车计划书,但这个领域对于他们来说还是遥不可及的“星辰”,无论是自身技术和资金积累,还是产业链和市场的成熟度,都不太支持新玩家的入场。

十二年过去,新能源汽车已完成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的蜕变,新能源汽车产品销量占比已接近50%,中国自主品牌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而中国供应链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领域已具备国际顶尖竞争力。

但繁荣背后,是深度“红海”厮杀,主流市场价格战从未停止,新势力企业接连倒下,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行业留给新人的窗口期正在关闭——与十二年前一样,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站在了另一个十字路口。

如今已成为全球清洁家电巨头的追觅,带着十二年前的技术理想,以义无反顾的姿态杀入了汽车领域。

8月28日,追觅正式官宣造车,目标直指“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首款产品定位于智能化超豪华纯电车,对标布加迪威龙,预计在2027年亮相。在此之前,追觅造车项目组已组建了近千人团队,且当下还在快速扩张。

目前追觅正受到外界越来越多的审视,如果说大家电和无人机是追觅核心技术的一次“平行迁移”,那么在外界看来,造车则是一场更大的冒险。

站在产业竞争的角度,这一担忧并非多余。但从追觅的发展历程和“基因”来看,其依然可以在技术积累与行业成熟度的共振中,找到属于跨界者的“时代机会”。

首先是立足金字塔“塔尖”的策略,能够让追觅以最优、最具价值的技术,最大程度避开“红海”,用“自上而下”的姿态,去填补新能源车领域中超豪华品牌的空白。

对于汽车这样的长周期产业来说,“早”和“晚”是相对而言的,入局早固然有先发优势,入局晚则代表着少走弯路,尤其是在成熟的中国汽车供应链体系加持下,“后发”意味着起点更加靠前。

汽车逐渐步入“智能机器人时代”已经成为共识,追觅过往在泛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积累,以及诸多品类所建立的智能化能力,放在造车业务上都具备高度复用性。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追觅遍布全球的渠道网络和高端心智的沉淀,这为追觅以超豪华的定位发力海外市场,提供了更多触点和支撑。

用技术溢价打破“豪华偏见”

传统行业认知中,豪华品牌的建立往往与历史积淀挂钩,汽车领域正是典型代表,无论是以BBA为代表的豪华品牌还是劳斯莱斯、布加迪、阿斯顿马丁等顶奢品牌,均拥有百年历史,厚重的品牌文化正是其高端形象的最佳注解。

这也是为什么新能源品牌难以在超豪华市场迅速扎根的原因:一则,发展历史尚短,缺乏积淀;二则,大多数品牌选择的是“自下而上”的攀升路径,在品牌上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触及用户认知的重塑难题。

因此新能源车在超豪华领域也的确存在大片空白,要么是中端品牌向上艰难,要么是豪华品牌“转身”缓慢,这为追觅提供了极佳的进入窗口期。

因此追觅在造车定位上立足“塔尖”,绕开性价比红海的战略,是一条高度差异化的路线——以“塔尖”技术,造“塔尖”品牌。

这一点,在追觅身上已经有过成功先例。

相较于戴森、莱克电气等上个世纪就已诞生的品牌,2017年才成立的追觅算得上不折不扣的“新生”,但借助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追觅几年内就在清洁电器高端市场占据了牢固的份额。

这背后,自然有着技术创新的加持。戴森此前能够长期在高端领域领跑,既靠出色的工业、美学设计,亦靠诸如“高速数字马达”等技术壁垒。而追觅在成立当年,就研发出10万转速的高速数字马达,并将马达能效提升到58%的水平,超过了当时国际龙头电机,这一突破代表着追觅攻克了底层技术壁垒。

到目前,追觅已将高速数字马达转速突破18万转/分钟,储备了20万转/分钟的技术,攻破了戴森的技术壁垒,居全球领先位置。此外包括仿生机械臂、双臂联动等多项创新技术,也共同加固了追觅“技术开拓者”的高端形象。

据奥维云网数据,2024年国内线上3000元以上洗地机市场,追觅零售量和零售额份额均超过40%,位居该高端赛道榜首。在全球领域,追觅扫地机器人在瑞士、芬兰、瑞典等欧洲国家,以超过45%的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在高端领域“后发而先至”的成功先例,正是追觅敢于对标布加迪威龙的底气。如果说资金、人员、供应链、渠道共同构成了金字塔的下面几层,那么位于“塔尖”的核心优质技术,则决定着“高端”的上限。

追觅官宣公告表示,追觅不做“从0到1”的冒险,在创新技术和全球渠道的积累下,同时得益于国产汽车供应链已经具备国际顶尖竞争力,“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追觅,自然也拥有更大的突围可能性。

应对“硬仗”的底气

始终定位高端,坚持价值超越价格,追觅是极少数在每一个市场都能迅速跻身顶端的中国品牌,也被广泛视作“中国的苹果”。如今汽车行业的“苹果机会”仍然存在,即新能源车的超豪华品牌还相对缺失,追觅希望将清洁家电领域的“技术溢价”成功复制到造车业务,从而再造一个“苹果”。

从打法上看,追觅采取了“守正出奇”的策略:“正”在于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全球渠道布局,“奇”在于从高端领域切入,全面放弃性价比竞争,不以走量为目的,只强调极致的性能。

这是与传统走下沉路线的“破坏性创新”所截然不同的一条道路,依托于消费电子和智能家电领域的经验优势,追觅一方面更懂用户需求和感受,有能力用“科技改变生活”,来为用户提供全新的出行体验和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追觅的技术积累可高效复用至造车业务。截至今年上半年,追觅全球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获得授权专利3155件,其中高速电机、AI算法、传感控制等领域是强项。

电机或许正是追觅的技术“塔尖”,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电机直接决定着汽车的速度表现——此前在高速马达上积累的技术创新优势,正是追觅为什么有底气做“世界范围内性能最佳的超豪华产品”的原因。

据悉,在汽车层面,追觅已经在马达、AI交互、智能座舱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而背靠国内核心新能源供应链集群,追觅在电池、马达、自动驾驶等关键零部件和技术上均实现了稳定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早期大量带有“玩票”性质的企业,追觅此次在造车上呈现出巨大的决心。如果说持续攀升的营收和利润率是“粮草”,那么庞大的造车团队规模则是“作战队伍”。

据了解,追觅一方面是内部培养了一批对高端科技产品富有经验和心得的骨干;同时也在不断从传统汽车行业招纳“老兵”,以“双重基因”的人才组合来应对这场硬仗。

资金、技术能力、组织文化、全球化运营等战略储备只是造车的先决条件,而胜负手在于做出“正确产品”的能力——或许追觅不是最早出发的,但绝对会是最为坚定的玩家之一。

“全球化”的新解法

与其他基于既往逻辑冲击海外市场的企业不同,追觅更希望跳出当下市场的竞争框架,做一个新的“定义者”——以顶尖性能和全球化视角,重新定义高端电车品牌,从根源上避免低端红海的内卷竞争。

这代表追觅的目光并不限于中国,而是全球市场,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抉择。

海外市场更庞大的用户基数和更多高端人群,在容量上更容易承接追觅超豪华汽车产品的落地。但这种“高举高打”的路线,国内车企几乎没有人走过,除了自身以往在清洁电器领域的经验,追觅没有可参考的模版。

追觅的破局之道,一方面是依托于极致的性能和划时代的智能化能力,为汽车产品注入“活水”,即在超豪华汽车上开启“智能交互”时代。

另一方面则是以成熟的全球化销售服务网络、稳定的高端品牌形象、高净值用户人群为基石,实现更广泛且深度的触达。当这一能力“平移”到造车领域后,追觅无疑将面临更低的“心智塑造”难度。

目前追觅产品已经覆盖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入驻超过6000家线下门店,拥有超过1100万会员。这也是追觅能够在与戴森等高端品牌的竞争中,以更高定价实现市占率第一的重要原因。

海外能力的含金量不只体现在表面数据上,追觅遍布全球的用户以欧洲等地居多,这是追觅的另一重豪华“基因”,这部分群体与豪华汽车品牌具有天然的高重合度。

总的来说,追觅身上正呈现出“冒险”与“稳进”并存的心态。

冒险之处在于,造车难度远高于清洁电器,是对企业技术实力、资金积累与运转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品牌力的一场全方位“大考”。尽管造车可视作追觅长期技术积累之下的一次水到渠成式爆发,但显然考验才刚刚开始。

而追觅的“稳”,则是在准确抓住新能源车高端品牌窗口期的基础上,以技术创新基因为底气,以“中国供应链+全球高端渠道”模式为“超车引擎”。

吉姆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中提出,卓越企业需要“胆大包天的目标”,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能激发公司自上而下的全力以赴。

在复杂多变的汽车市场,追觅的“伸手摘星”之路注定艰险,但在巨大的勇气和“持久战”决心之下,我们或许有机会见证一个中国超豪华品牌的崛起。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