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恒

8月29日,华为半年报发布了:营收达到4270亿元,创下历史次高;研发投入逼近千亿,达到新高峰;但与此同时,净利润却同比大降32%。一个“越努力越赔钱”的矛盾财报,把外界看懵了。

有人担心,华为是不是扛不住了?也有人觉得,这是不是某种“逆周期下注”?更有人注意到,华为正将利润“主动让渡”,把大量资源压进鸿蒙、昇腾、汽车、云计算这几条全新主线——仿佛在用现金流“砸出”一条通向未来的护城河。

到底是战略性忍痛,还是财务性回撤?当短期利润走低,而长期投入仍在狂飙,华为这份财报想告诉我们的,可能不仅是一组业绩数字,更是一种企业生存方式的深度切换。

01:赚钱少了,但业务更实了

别被“利润大跌”吓到。把数字摊开看,华为这次的财报,更像是一份“剔除泡沫”后的真实体检。

2025年上半年,华为实现营收4270.39亿元,同比增长3.95%,这一数字不仅超过了2023年同期的3109亿元,也高于2024年的4175亿元,是近三年同期的最高点之一。在全球市场起伏不定、供应链波动尚未完全恢复的背景下,这样的表现本身就不算弱。

但利润确实掉头向下。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为371.95亿元,同比下降32%,比起2024年同期的551亿元,缩水了180亿元。这一数字引发了外界的关注甚至质疑:收入在涨,为什么钱却越赚越少?

要理解这个问题,得先拉长时间线,把这几年利润的“波峰”与“真实值”区分清楚。

企事界北京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睿认为:2020、2021年,华为出售了荣耀、超聚变等子公司,这些交易带来的处置收益被计入报表,短期内拉高了利润基数。2024年上半年,其净利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551亿元,正是因为处置收益的“尾波”仍在释放。

“而到了2025年,这部分“虚胖”被挤掉了。利润下降,不是因为主业崩了,而是少了“卖子赚钱”的一次性收入,财务数据开始真实地反映业务本身的造血能力。”李睿说到。

更关键的是,尽管利润在降,但华为的营收质量在提高,即使利润缩水三成,这371亿元的净利润,也仍然高于2019年、2021年上半年的水平,处于历史中上水准。

这是一次“做减法”的财报,也是一次把虚火降下来的自我校准。它不是告诉你“华为变弱了”,而是提醒市场:真正的华为,回来了。

02:研发压上,华为下了一盘持久棋

如果说利润的“缩水”是可见的阵痛,那研发的“膨胀”就是华为看不见的肌肉。

2025年上半年,华为研发费用达到969.5亿元,同比上涨9.04%,不只是比去年多了80亿元,更是占到了营收的22.7%,这是近年最高比例之一。要知道,哪怕在全球范围内,也极少有年营收超4000亿元的科技公司,敢在一年投入接近千亿去做“未来十年的事”。

这些钱花哪去了?花在了华为最倚重、最执着、也最沉得住气的几张长期牌上。

鸿蒙就是一张。

这个2019年立项的自研系统,如今终于进入第五代。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在不久前曾表示:仅鸿蒙OS一个项目,研发团队就超过1万人,每年投入高达几百亿元,总代码量达到1.3亿行,其中大部分由华为自主开发。华为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鸿蒙5终端数量已突破1200万,余承东提出的目标是,鸿蒙生态到年底能够做到与安卓和iOS的生态看齐。

另一张牌是车。

余承东最新透露,截至2025年8月25日,鸿蒙智行旗下车型累计交付量已突破90万辆。2024年,华为汽车业务收入增长4.7倍并实现首年盈利。此外,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也在近日表示,已经实现了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的车辆超过100万辆,激光雷达的发货量也突破了100万台大关。这是华为在“智能终端之后的超级入口”上的重注,也是它从芯片、OS到应用层能力打通的验证场。

还有云,还有AI,还有芯片。

近日,华为云正重构业务,聚焦“3+2+1”——通算、智算、存储 + AI PaaS、数据库 + 安全业务,据媒体报道,华为内部人士表示,本次研发组织调整的目的是实现业务聚焦,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AI产业和算力产业上。

“在智能算力云的赛道上,华为云将投入更多的资源,加大对昇腾云、盘古大模型、数智融合等投入,同时投入更多的力量,来支持昇腾CANN生态的发展。”华为对此‬回应称。

华为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鲲鹏、昇腾已累计发展665万开发者、8500多家合作伙伴。

这一切背后,是一种“非典型”的技术公司战略:不靠故事讲市值,不靠概念套估值,而是用现金流扛研发、用利润养耐心。

对于华为的经营现状和方向,华为轮值董事长孟晚舟曾在今年3月底的年报致辞中表示,未来三年,华为要与经济规律逆周期,加大战略纵深投入,错位发展,在根技术上压强式投入。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张账单。只是,这张账单今天花出去的钱,要等未来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后,才能结算盈亏。

03:挑战很真,牌也没出完

当然,压强式投入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研发烧得起钱,市场却等不起结果。华为正在翻越的,并不只是技术高峰,更是商业兑现的周期弯道。

首先是通信主业承压。三大运营商的资本开支已连续三年下滑,2025年上半年总支出1128亿元,同比下降超过16%。这是华为传统“造血主力”——运营商业务的基本盘,而5G建设高峰已过、6G尚未启幕,意味着这一块的增长空间已在压缩,无疑会对华为传统的运营商业务带来压力。

其次是终端业务的回暖与天花板并存。

根据调研机构IDC发布的最新数据,2025年第二季度,华为以1250万部手机出货量重登中国市场第一,确实是一次高光回归。但市场也注意到,这是在国内份额的有限博弈中完成的。鸿蒙在国内市占率19%,但在全球仍仅4%,生态出海之路仍需破解。

再看汽车板块。虽然鸿蒙智行销量猛涨、技术领先,但背后依然有两道难题:

• 一是智能化方案成本高,如何在行业“价格战”中不被稀释品牌价值?

• 二是与等多个合作方之间的资源分配、品牌边界、主导权协调,长期来看并非没有风险。

云计算赛道则是另一个战场。Canalys数据显示,2025年Q1华为云以18%的份额排在国内第二,距离第一名33%的份额仍有显著差距。华为虽然在AI基础设施建设上持续加码,但云服务作为To B的长周期产业,客户沉淀、生态黏性、交付能力仍需时间证明。

一句话总结:华为的牌确实多了,也确实更硬了,但局还没走完,路径也远谈不上轻松。

而这些业务板块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都处在“投入期”:

• 鸿蒙还在构建生态

• 云还在争份额

• 汽车刚刚盈亏平衡

• 芯片、智驾、AI基础设施的盈利模型仍不清晰

华为今天做的,不是“收割”,而是“布局”。它的财报更像是一张路线图,而不是成绩单。

尾声:不是赚得少,是赌得狠

把这份财报从头到尾读完,你会发现,华为这一次不是“赚得不好”,而是“赌得够狠”。

它没有像过去一样靠卖资产“搏漂亮”,也没有在利润下滑时收缩战线,而是逆势加码,继续把资金、人力和时间投入到最难、最慢、也最不确定的事情上:操作系统、芯片架构、AI云平台、汽车智能化——每一项都是周期长、门槛高、不能出错的“超级工程”。

这不是简单的转型,是一次系统性的底层重塑。华为正在从“硬件巨头”变成“生态平台”,从“通信设备商”转向“全栈智能基础设施提供者”。它在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闭环世界,这个世界的根基,不是利润率、也不是市占率,而是:技术控制权,平台主导权,生态话语权。

孟晚舟说:“在大机会时代,华为拒绝机会主义。”

这句话,是华为对整个市场的宣言——它不靠追热点来维持光环,而是用长期投入换长期竞争力。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次利润回撤,不如说是战略压强。

与其担心华为少赚了,不如关注它正在哪些地方重注未来。

财报只是表象,真正重要的是:华为没有被打垮,也没有选轻松的路,而是继续把“赢”压在时间的那一边。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高见科技论

官方

+ 关注
查看更多文章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