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夜为吾伴 诗话乡情浓

——访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巩县石窟摄影创作精品工程”发起人王向阳

“既然要做,就做精品,既然要干,就从难的开始。”

三年前,在一个茶余饭后的下午,王向阳正在和几个同伴为“我眼中的大美中原”摄影大赛交流想法。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皇陵,到中原古建典范康百万庄园,一个个巩义本土的摄影题材在思维碰撞中闪过,最终,拍摄难度最高的“巩义石窟寺”在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

徐宗福 图

作为巩义本地的摄影家,王向阳多次前往石窟寺,但每次看到那些“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游客,他都感到十分遗憾。“这么精美的文化瑰宝,应该用相机将它们的美表现出来,赋予更多艺术表达,使游客能真正喜欢这里。”王向阳说,摄影可以让平面变得立体、让色彩得到还原、让细节分毫毕现,这对传播好石窟艺术意义重大。

当拍摄正式开始,石窟仿佛成了王向阳第二个夜夜“打卡”的家。“平常都是六点半在石窟寺门口集合,200多个夜晚,每晚都如此。”回想起拍摄的一幕幕,从微信群的集合号召,到背着设备紧张开工,整个团队会有人请假、生病,也会被生活琐事所困扰,但是,坚持到底与不求回报,成为每一个夜晚的真实注脚。

长时间与石窟的相伴,也让王向阳和团队对这座120米长的艺术瑰宝有了更真挚的感情与更深刻的了解,每一尊雕像,只要看一眼,他就能定位到它在哪一窟、哪一面墙。“或南或北,或高或低,他们在我眼中仿佛有了生命,我只要闭上眼,这些雕像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王向阳说道。

星夜为伴,时过两载。在拍摄取得阶段性进展,即将走向尾声那个夜晚,王向阳即兴写作了一首《巩县石窟拍摄有感》现代诗,两年来,巩县石窟摄影创作的一幕幕,就在这首诗中浓缩呈现:

“多少次在星空下,听那千年的佛唱。多少次在脑海中,点亮曾经的烛灯。多少个夜,或漆黑或月明,我们与众佛静听虫界的歌鸣……先贤用凿、用锤把顽石点化出永恒的生命,我辈手持相机,毕恭毕敬用心与先贤沟通,唯有此,方能读懂那无声的诗歌,体会那传递千年的灵性。”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居正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中原网

中原网

+ 关注
查看更多文章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