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巩县石窟的当代风貌
——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摄影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袁蓉荪
“看完展览,我最大的感受是‘意外’,意外于规模并不大的巩县石窟,经过摄影家的辛勤努力,最终呈现出规模如此大、质量如此高的展览。”袁蓉荪对此次展览不吝赞美。
徐宗福 图
除了“意外”,袁蓉荪还深感“震撼”,震撼于摄影家捕捉、提炼出的各个细节,表现形式丰富、呈现效果精微。“从展品中可以看出,巩义的摄影家确实下了很大功夫,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充盈于光影之间,令人感动。”
作为石窟摄影大家,袁蓉荪对光线的使用、展览的呈现等也颇有心得。“石窟摄影的光线不宜过于生硬,不能为了打光而打光,我们要努力化技巧为无形,这样才能达到比较高的艺术境界。而在展览内容上,也可以尝试更加丰富的艺术表达,呈现更加多样的艺术风格。”袁蓉荪说。
在袁蓉荪看来,石窟虽已默守千年,但它仍与当代的人们产生着奇妙的关系,不同时代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与情感,不同的摄影技术呈现出不同的光影面貌,后代的人们可以继续拍摄石窟,但却无法拍下当下的生活。而摄影家也应努力表现出这种不可替代的当代性,其中包括石窟本身的面貌、人们对石窟的情感、百姓的精神生活等,努力用当下的摄影技术,去呈现巩县石窟的当代性表达,这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郑报全媒体记者 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