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质量上乘 陈展独具匠心

一场值得“深度体验”的光影大展

由省文联、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省摄影家协会、郑州日报社、市文物局、市文联、中共巩义市委宣传部承办的“丝绸之路·黄河:巩县石窟”摄影艺术展,正在郑州博物馆展出中。展览由哪些内容组成?如何避免“打卡式参观”,而是进行“深度体验”?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观众在观看“丝绸之路·黄河:巩县石窟”摄影艺术展。 本报记者 马健 摄

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巩县石窟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是丝路文化与中原艺术交融的璀璨结晶,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始凿,历经隋唐至宋,以五座洞窟、七千余尊造像,在石质崖壁上镌刻出一部凝固的文明史诗,其造像雕刻承续北魏至唐的雄浑气韵,见证了大运河与古丝路交汇处的文明对话。

云冈石窟研究院杭侃教授评价:巩县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一颗明珠。它以“中西合璧”的雕刻技法筑牢根基,以“帝后礼佛”的宏大叙事挺起脊梁,以“飞天灵动”的艺术神韵点亮魅力,不仅是古代石刻艺术的巅峰代表,更以无声的史诗,铭刻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与文化包容,展现黄河文明深厚的底蕴与永恒的创造力。

“丝绸之路·黄河:巩县石窟”摄影艺术展是十余位巩义当地摄影家历时两年多的光影探索的结晶——从2023年起,这支平均年龄超过55岁的摄影团队,围绕着巩县石窟进行了系统性创作,5万多次按下快门,最终优中选优呈现出了这120余件摄影作品。

据介绍,本次展览展厅位于郑州博物馆1楼5展厅,‌展厅面积‌约900平方米,分为前言区、专题展厅和多媒体互动区三大区域。

‌其中,前言区位于展厅入口区,介绍巩县石窟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及本次摄影展的目的,‌用大型背景板呈现巩县石窟全景摄影作品+展览标题,图文介绍、短视频介绍本次摄影展的创作背景及过程,让观众对本次展览有一个直观而整体的了解与认识。

专题展厅占据展厅大部分空间,是本次展览的重头部分。展示的120余件摄影作品(包含视频作品),涵盖石窟的概貌、全览等不同形式的作品,展览分为1窟、2窟、3窟、4窟、5窟、后崖壁及后世佛龛汇集板块等。各板块内容丰富,分类呈现:选取5个石窟以及外貌主体形制类似的作品展示;按5个石窟顺序展示外壁全貌、窟门、窟内、四壁等内容全面展示石窟;根据石窟的不同特点,展现各类具有艺术价值、表现形式近似的细节作品,比如“伎乐人”“神王”“佛足或佛与佛弟子表情”平棊及地面图案,如《飞天》《化生》《莲花》等。

除了展出作品质量精、技艺高,令人眼前一亮外,在陈展设计方面,本次展览也独具匠心,不仅将作品面积大小拉开层次,错落有致,形成视觉对比。在展线设计方面,展览围绕专题展厅的四周和中央区域设计流畅的观展路线和空间结构,观众可沿动线依次体验三个版块:摄影作品主展区用3000k暖光,营造庄严氛围,互动区4000k中性光,保证活动清晰度。同时,应用设计元素和展览装置,凸显不同作品的艺术个性,营造展览整体氛围。设置清晰的导览标识和说明牌,也方便参观者了解展览内容和布局。

展览将持续至11月18日,免费对公众开放,赶快来欣赏这场光影大展吧!需要提醒的是,郑州博物馆从9月1日起恢复每周二闭馆,散客入馆无需预约。若您乘坐公共交通,可乘坐地铁6号线奥体中心站F口出站步行600米即到,若是自驾,可由博体路进入创文路后进入博物馆地下停车场。

郑报全媒体记者 秦华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