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山初秋的晨雾中,百年老柏的虬枝裂石而生,树冠如苍龙腾空。树下,“皮定均纪念柏”石碑上的苔痕还沾着露水,仿佛刚刚浸润过80年前的烽火记忆。然而与往日不同的是,曾经寂静的田种湾村如今已是人来人往——中原豫西抗日纪念园门口,一批来自郑州的小学生正排队入园,鲜红的红领巾与展馆外墙的红色标语相映生辉。
“这几年村里变化太大了!”新密市伏羲山风景区管委会田种湾村村民王银令在自家的农家乐里忙得不亦乐乎。从年收入不足万元的种植户,到如今年入十余万元的旅游经营者,他的经历正是这个革命老区焕发新生的生动缩影。
师生在中原豫西抗日纪念园举行宣誓活动
红色基因唤醒沉睡山村
时间回溯到2013年。当河南伏羲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秉持“修旧如旧,以史为鉴”理念启动中原豫西抗日纪念园建设时,田种湾还是个闭塞的贫困山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守着老屋和山地。”退休老支书回忆道。
转机来自于对革命遗址的保护性开发。公司投入3000万元,对皮定均工作旧址等20余处历史遗址进行修缮,建成3000平方米的纪念广场和2000多平方米的游客服务中心。更难得的是,在开发过程中始终坚持“三优先”原则:优先安排当地劳动力参与建设,优先吸纳本地人才参与管理,优先支持村民从事旅游经营。
据统计,项目建设期间就使用当地劳动力20万工次,支付工资上百万元,运营后直接带动就业300余人。原本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吃上了“旅游饭”。
红绿交融绘就振兴画卷
沿着新修的柏油路走进田种湾村,青石砌成的农家院落错落有致,门前挂着红灯笼的民宿和农家乐随处可见。解决基础设施提升的问题为老区发展筑牢根基。由田种湾村出资、河南伏羲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施工打成的深达384米水井,彻底结束了村庄“吃水靠天”的历史。整洁的街道和绿化让这个昔日的贫困村成为“河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现在一年收入顶过去十年!”王银令笑着说。他的农家乐今年刚刚扩建了厨房,新增了预制菜区域,专门为研学团队提供“抗战饭”体验餐。
更令人欣喜的是,红色旅游带动了产业链延伸。村民们种植的高山蔬菜、核桃、金银花等特产通过景区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间接带动了附近26家农家院的发展,形成了“吃、住、行、游、学”一体化服务链条。
精神传承赋能乡村振兴
在纪念园的英雄群雕前,新密市某单位的党员正在重温入党誓词。领誓人告诉记者:“在这里进行宣誓,更能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纪念园2017年被评为“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9年被授予“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称号,2021年获评“河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并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年,“密县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司令部旧址”升格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纪念园已与20余所大中小学共建研学基地,开发了“听老战士讲故事”“重走抗战路”等沉浸式体验课程。截至2024年底,纪念园接待访客超过560万人次,举办主题教育活动3000余场次。
红色基因的传承不仅体现在参观学习上,更融入了村民的生活。村里组建了红色文化宣传队,由老人讲述革命故事,年轻人用新媒体平台传播红色文化。2017年,专题片《军号激荡伏羲山》荣获郑州市“五个一工程”奖。新密市豫剧团创排的《尖山情》就在这里进行首演,将田种湾的抗战史诗搬上了戏曲舞台。
老区新貌彰显时代价值
站在纪念广场眺望,伏羲山脉苍翠如黛,崭新的旅游公路蜿蜒山间,远处农家乐的炊烟袅袅升起。这片曾经洒满热血的土地,如今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数字记录着这个山村的巨变:田种湾村2020年实现整村脱贫;2022年荣获“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称号,成为以红色旅游驱动老区振兴的示范样板,村民人均收入较2013年增长了三倍。
但比数字更动人的是精神的重新焕发。驻村第一书记吴昊说:“纪念园不仅铭记着历史,更照亮了振兴之路。红色精神是我们乡村振兴最强劲的引擎。”
如今,80年前从石窑窗棂透出的油灯光芒,已化作老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澎湃动力。皮定均将军曾经战斗过的这片土地,正在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传奇。这里的每一块山石都在诉说历史,每一次发展都在接力传承,这正是红色阵地的感召力与价值所在。
郑报全媒体记者 郭涛 通讯员 张晓娟 程艺涵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