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晚,郑州大学乐途筑梦支教队在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孙聚寨乡小郭村的家访工作仍在继续,队员们已走访多个学生家庭。家访作为连接学校与家庭的重要纽带,对学生、家长、教师及教育生态均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家访,支教队成员得以更深入地了解课本之外的学生成长情况。
支教队员出发前往学生家里
家校互动传递信任与期待
每到一户学生家中,家长们均表现出热情与重视,常嘱托教师多加关照孩子。据了解,支教地点的学生多为留守儿童,由祖辈照料。家长们虽不善表达复杂的教育理念,但会通过展示孩子获得的奖状,表达对孩子成长的认可与期望。他们向支教队员赠送的土特产,体现了对教师的信任及将孩子未来托付的期许,也让队员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自身责任。
在家庭环境中,学生们更为放松。课堂上较为沉默的孩子,会主动向教师展示自己饲养的兔子;爱打闹的男孩,也会向教师倾诉“想让在外打工的爸爸骄傲”的心愿。这些表现让支教教师更直观地了解到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
支教老师和家长孩子交谈
家访促进教学优化与双向成长
通过与家长的深入交流,支教队员了解到部分学生存在特殊情况:有学生因需步行去上学而经常迟到;有学生因放学后要帮家里干农活,作业本字迹潦草;还有一位立志“想当老师”的女孩,其愿望源于村里老师六年的教诲。这些发现为教学提供了实际参考,教师们据此调整教学内容,如将数学题中的“苹果”替换为“稻穗”,设计“每亩田收800斤稻谷,3亩田能卖多少钱?”等贴合当地生活的题目;将语文中的“我的理想”写作改为“给东莞的爸爸写封信”等实践内容。
家访过程中,家校间形成了双向学习的氛围。家长们会教支教队员辨认野菜,学生们会带教师寻找山泉源头;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学生们也会教教师辨认北斗星。这种互动让支教队员认识到,课本之外有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成长比分数更为重要。
(家访剪影)
凝聚力量助力乡村教育
支教队员在访家过程中记录下学生们的心愿,包括“想给在外的父母打视频电话”“想要一本讲外面世界的书”“想知道县城中学的样子”等。这些心愿被传递出去后,得到了各地爱心人士的回应,大量包裹陆续寄到支教点,满足了孩子们的部分需求。这一过程让人们意识到,家访不仅是走进学生家庭,更能为乡村孩子搭建起连接外界的桥梁,凝聚起支持他们成长的社会力量。
(支教老师在学生家中与家长孩子交流)
一位村民表示,外来支教老师的到来,让孩子们对外部世界有了更多了解。而支教队员则认为,乡村的坚韧与纯粹,让他们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育并非居高临下的给予,而是平等的相遇与真诚的互动。
目前,郑州大学乐途筑梦支教队的家访及支教工作仍在持续。队员们表示,将继续通过家访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助力乡村教育发展,让教育的根基在乡村土地上更加牢固,教育永远在路上。

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