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笔契兰亭:
叶向荣专题展中的文脉传承与当代觉醒
作者:杨 桦
永和九年暮春,会稽山阴兰亭溪畔,王羲之挥毫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324字不仅定格了魏晋文人“放浪形骸之外,悟言一室之内”的雅集风流,更熔铸了中华文化“俯仰天地、观照死生”的精神图腾。千年流转,这份文脉在温州三垟湿地的南怀瑾书院再度焕发光彩——金石艺术家叶向荣以“流觞契金石”为主题,将《兰亭集序》全文化入六十余方篆刻原石,辅以山水、书法佳作,打造出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这场展览绝非简单的艺术陈列,而是一位深植浙派印学传统的“刀客”,以刀锋为媒介对中华文脉进行的深度解码,其在理论层面的守正创新与现实层面的文化传播价值,在当代艺术“求新易、守正难”的语境下,更显弥足珍贵。
从艺术传承的脉络来看,叶向荣的篆刻始终扎根于“方介堪—林剑丹”这一浙派印学的核心谱系,且在传承中实现了“守其神、变其形”的突破。方介堪先生作为现代浙派篆刻的重要奠基人,以秦汉古印为宗,主张“印从书出、印外求印”,强调篆刻需兼具文字的严谨性与艺术的生命力;其弟子林剑丹先生则在此基础上深化了“刀笔相融”的实践路径,将书法的笔墨意趣与篆刻的刀锋力道无缝衔接。叶向荣有幸得此二位大师启蒙与亲炙,却未将师承当作“光环”,而是化为“内功”——他数十年“追秦抚汉,手摹心仿”,在青灯古卷中吃透秦汉印的端庄气象,又在林剑丹先生的指导下领悟“冲刀为骨、切刀为韵”的刀法精髓。
在《兰亭集序》专题篆刻中,这种传承更显精妙。他并非机械复刻古印范式,而是“因文择法”,让刀法与《兰亭》文本的意境深度共鸣。刻“惠风和畅”四字时,他选用细朱文线条,刀锋轻转如笔锋流转,线条婉转灵动,既保留了细朱文的清雅,又暗含行书的飘逸,恰如春风拂过兰亭溪面的柔和;治“峻岭崇山”时,则切换为满白文技法,刀刃沉劲切入印石,石屑崩裂间形成厚重肌理,文字如奇峰突兀,尽显山水的巍峨雄浑,暗合秦汉印的筋骨。更难得的是,他对“篆法书写性”的坚守——当代篆刻界不乏以“扭曲字形、刻意做旧”博眼球者,却失了文字本身的韵律与尊严,而叶向荣的每一方印,无论是0.8公分见方、需“在旮旯角里独孤求败”的《湖上春来似画图》小印,还是拟邓石如法的“问渠哪得清如许”朱文印,都严守篆法逻辑:线条的圆劲源于毛笔的提按,章法的留白藏着笔墨的呼吸,真正做到“怎么写就怎么刻”。这种“以刀传笔意、以石载文心”的实践,既是对浙派“取法清晰、不事矫饰”传统的守护,更打破了“篆刻仅为技艺”的认知局限,让印章成为承载文本意境与文化精神的“活载体”。
若仅从篆刻技艺层面解读这场展览,便低估了其深层的文化建构价值。叶向荣将《兰亭集序》全文化为六十余方印章,实则是在进行一次精妙的“文化转译”——他把文本中“死生亦大矣”的生命哲思,转化为方寸间的虚实对比:“死”字用紧凑章法显沉郁,“生”字以疏朗布局展开阔;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开阔意境,融入印章的疏密节奏:“宇宙”二字取大篆体势,章法开张如天地无垠,“品类”则用小篆收束,细节精巧似万物有序。这种“印文互释”的创作逻辑,让观众在欣赏印章时,既能感受刀锋的力度,又能重读文本的深意,实现了“视觉”与“文本”的双重唤醒。
展览的展陈设计更将这种“文化转译”推向极致。主展区以“一文一印”对照陈列,每方篆刻原石旁都附有《兰亭集序》对应原文段落,辅以放大的印拓细节,观众可直观看到“之”字在不同印章中的刀法变化——或圆转如流云,或刚劲如断玉,恰如王羲之笔下二十一个“之”字各有姿态;副展区穿插的山水画与书法作品,则构建起“诗—书—画—印”的多维叙事:一幅《兰亭雅集图》再现了“曲水流觞”的场景,旁置的《兰亭集序》节选书法则以笔墨呼应篆刻的刀痕,让观众在“看印—读文—赏画”的过程中,完整触摸魏晋文人的精神世界。这种设计绝非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对中国传统“综合艺术观”的当代激活,让展览成为一座立体的“文化体验馆”。
更具现实意义的是,展览通过“观刀痕·悟匠心”互动区,打破了传统艺术“高高在上”的壁垒,践行了南怀瑾先生“文化复兴需落地生根”的理念。互动区不仅陈列了叶向荣常用的刻刀、印石坯料、拓印工具,还标注了“选石—写稿—刻制—拓印”的完整流程,让观众直观了解篆刻“七分篆、三分刻”的核心逻辑;更贴心提供复制的《兰亭集序》橡皮章,普通人只需轻轻钤印,便能将“永和九年”“曲水流觞”等字样印在纸上,在指尖触碰墨色的瞬间,与千年文脉产生最直接的联结。这种“可感、可触、可参与”的形式,并非对传统的“降维”,而是让金石艺术从专业领域走进大众生活——当一位孩童因钤印出清晰的“惠风和畅”而欢呼时,当一位年轻人为印章上的线条驻足思考时,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当下艺术界,“创新”常被误读为“割裂传统”,不少创作者以“颠覆”为噱头,盲目追求“视觉冲击”,却陷入“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困境。叶向荣的展览恰恰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他不回避传统,而是深耕浙派印学的沃土,吃透《兰亭集序》的文化内核;他不拒绝当代,而是以“以印释文”的形式、“多维互动”的展陈,让传统艺术与现代观众对话。这种“守正创新”的实践,不仅为篆刻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传统不是束缚创新的枷锁,而是滋养创新的源泉;更对整个传统艺术领域具有启示意义:只有真正读懂传统的精神内核,才能创作出兼具文化厚度与时代温度的作品;只有搭建起“传统与大众”的桥梁,才能让中华美学在当代生生不息。
走出展厅,那些静静陈列的印石仍在诉说:刀痕会随时间沉淀,墨色会因岁月晕染,但文脉的力量永不褪色。叶向荣以这场展览证明,传统艺术的“当代觉醒”,不在于形式的标新立异,而在于能否以真诚的创作,将文化根脉植入当下生活。当“兰亭精神”通过刀锋在印石上重生,当更多人因这场展览爱上篆刻、读懂《兰亭》,中华美学的薪火相传,便有了最坚实的支撑。
( 作者单位:温州市方介堪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
2025年8月28日于寄吾斋

晓春视野
春光所及 生机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