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高新区,几乎人人都听说过那棵救过人的老槐树。

夏末清晨,阳光穿过叶隙,在郑州大学附属学校的红墙上投下斑驳光影。15米高的古槐舒展苍劲枝干,皴裂的树皮刻满岁月痕迹,三个成人才能合抱的树干中央,一个树洞竟隐藏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看!这就是我们的‘碧血槐’!”初三学生毛楹皓指着古树,语气里满是自豪。74岁的毛保建老人指着躯干上那个显眼的树洞,声音低沉:“1943年的某个晚上,游击队员就是从这里钻进去的。鬼子对着树冠连开两枪,树叶哗啦啦落了一地……”

树洞里,英雄的鲜血渗进年轮;树洞外,日军的子弹留下永久的伤疤。从此,这棵古树染了战士们的鲜血,成了“碧血槐”,它的故事在村里传开了,古树就这样成了历史的活见证。

△树冠像一颗爱心

古树与村庄:

四百年的血脉相连

据丁楼村村志记载,这棵槐树栽植于明末,与村庄相伴四百余载。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槐花和槐豆是村民的“救命粮”。“小时候,这棵树就在我家灶房旁边。”村民毛保成回忆道,语气里满是怀念,“每到夏天,它的树荫能遮住半个院子。我娘一边做饭,我就在树下捡槐花。”

孩子们灵活地爬上树摘槐花,妇女们则忙着把槐花蒸成馍、做成饼。那味道虽带点苦涩,却也有缕缕清甜,至今仍留在许多人的记忆深处。

△树上的槐花

老槐树更是村庄的“天然钟表”。“槐影过墙,该下地了;槐叶合拢,该收工了。”这句代代相传的俗语,不仅规范着农耕生活的节奏,也凝聚着乡村共同的生活记忆。它静静地站在时光里,成为村庄无声的见证者和陪伴者。

△村民与古槐(资料图)

树洞藏身:

烽火岁月的生命守护

1943年,抗日战争的烽火燃至郑州周边。日军反复踏入丁楼村,扫荡的阴影笼罩着这片土地。

“村内一名游击队员受伤,为了躲避敌人追击,慌乱之中攀上寨墙,跳进这棵树的树洞里。”毛保建说,从地面望去只见层层叠叠的绿,无人能察觉树上的生机。正是这天然屏障,成了观察敌情的瞭望点,几声暗号传递出去,便护了一方平安。

△古树树洞

毛保建说:“当时村民们看到树下有许多弹壳,但老槐却没折一枝。”硝烟散后,老槐树就成了大家口中的“护村树”。村里人对这棵古槐树更加敬畏,每逢初一,就会有年纪稍长的人来拜一拜。

岁岁年年,红布条在枝间轻晃,像村民们未曾言说的惦念。

△体育场馆为古树让道

“让楼保树”:

一座教学楼的退让

2013年,丁楼村改造升级,规划中的教学楼正好与古槐位置重叠。村里的老人们急了:“树要是没了,咱村的历史就断了一截!”

高新区政府及规划部门得知后,立即调整规划。教学楼东北角“削”去为古树腾地方,最终,学校的体育场馆瘦身建设成L形,为古树让道,最大程度保护古树的生存空间,才形成了如今红墙与古树环抱互相映衬的美好画面。

2016年的古树

现在的古树

十年复壮:

精心呵护“活文物”

负责古树复壮的李师傅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古槐时的情形:“整个树干已经中空(可容一人),树洞内木质已严重腐朽,树体出现营养不良,抗逆性降低,叶色差,叶片小且畸形,部分枝干枯死,树体濒危。”

李师傅说,10年来,通过复壮,这棵古槐已经比2015年长势好多了。因为当时它的根部一米外就建了墙,另一侧2米外就是水泥路面。现在根部墒情好,土质好,根冠比15年前大多了。

△茂密的树冠

槐荫讲堂:

年轮里的爱国主义课

每周三下午,古槐下都会响起琅琅读书声。

老师们也见过它四季的模样,还会在教学楼上拍照。“从某个角度看,它的树冠像一颗大爱心,十分好看。” 郑州大学附属学校学术文化中心主任卫冠羽说,为了保护古槐,学校将其纳入校本课程。学校师生将对古槐的喜爱融入了校园的建筑物命名,因此,校园内有国槐楼、国槐报告厅;学校还深挖“国槐”精神,发扬“国槐”精神。

△少年们在树下读书

每年开学,老师都会带学生在树下讲抗战故事,并开设有国槐专栏,以槐化人,培根铸魂。让孩子们像国槐一样根深叶茂,大家一起保护好这株古树。

古树与少年:

跨世纪的对话

夕阳西下,树旁花坛里的孔子问道老子塑像披上金辉。该校办公室主任郭新玲说:“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求学要像孔子问礼般虚心,做人要如古槐般扎根厚土、向阳生长。”

△孔子问道老子塑像

采访结束后,我们一同坐在古槐树下小憩。74岁的毛保建与13岁的毛楹皓并肩仰头。

“这棵树了不起啊,”老人声音很轻,像是怕惊扰了树的回忆,“它听过枪声,也听过读书声。”

“是啊,”学生毛楹皓接话道,“每年六月,它都要送走一届毕业生,看着我们一点点长大的。”

风过槐梢,新叶沙沙,仿佛在应答这份跨越世纪的承诺。

古槐静默,却见证着一切。抗战英雄的鲜血曾浸润它的根系,新时代学子的朗朗书声正滋润着它的新枝。

这棵用四百年年轮记录历史的古槐告诉我们:有些记忆应该常青,有些精神必须永生。

△古树陪伴学生成长

我在这儿

郑州大学附属学校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枫杨街道紫藤路6号

八十年前的豫西战场,炮火曾烧红天际。

有棵树立在硝烟里,看灰布军装碾过泥泞,听誓言混着枪响炸开。枝桠勾过染血衣角,那抹红便长进了树心。

风穿八十年,槐花落在青石板上。才懂皲裂的树皮是没写完的信,在村口、墙根守着快被淡忘的名字。

我们走向这些树,不是寻传奇,只想听具体的人:揣家书冲锋的少年,分干粮的战友,藏伤员的树洞。摸一摸树纹里的心跳——最该记取的从不是铅字,是把黑暗挡在身前的人,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每个花香清晨。

此刻站在“红”树下,正要启程。一起跟着树的指引,去遇见那些不该被忘的故事。

谨以此系列,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