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丝绸之路·黄河 巩县石窟”摄影艺术展在郑州博物馆(文翰街馆)开展。
刘鲁豫
石窟与光影的完美结合
——访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刘鲁豫
“本次展览是用影像进行文化传承的一次有益尝试,更是让沉默瑰宝‘活’起来、让千年文明永恒凝视的生动实践,摄影家们用生动的光影变化让千年的文化瑰宝变得温暖而生动。”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刘鲁豫说,“丝绸之路·黄河:巩县石窟”摄影艺术展实现了石窟艺术与光影艺术的完美结合,其无论是技艺高超的展出作品,还是难以复制的策展设计,都独具匠心,实现了新的突破。
刘鲁豫说,此次展览能呈现在观众面前殊为不易,参展摄影家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在狭窄的拍摄空间里,用了两年多时间、5万多次快门按动,精挑细选出120余件作品展出,“这些作品都是摄影家用心、用情、用功来拍摄的,每一张照片的获得都极其不易,也都是有温度的,能够打动人、感染人的”。
刘鲁豫说,摄影家在拍摄时,既要注重光线的选择、构图的设计,又要讲究元素的呼应、冷暖的对比,也正因此,现场参观巩县石窟,与从照片中看石窟,给人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摄影艺术赋予了文物一种独特的视觉美感,给人们带来心灵的震撼。
“我们不可能把石窟搬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这些精美的摄影作品是可以大范围、跨地区传播的,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能让更多观众欣赏到巩县石窟的千年芳华,激发更多人参与文物的保护、传承中。”刘鲁豫说。
吴健
用光影艺术 赋能石窟文化传承
——访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吴健
“巩县石窟小而精,虽然体量不大,却独具价值,在国内石窟中占有重要位置。看完这个展览,我认为摄影家做到了石窟摄影所追求的‘在有限的空间中表达出佛教美术的无限意境’,徜徉其中让人流连忘返。”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吴健观看“丝绸之路·黄河:巩县石窟”摄影艺术展后说。
吴健在敦煌莫高窟工作了40多年,在敦煌石窟文物摄影与数字化保护工作领域耕耘多年,是国内石窟摄影的权威专家。他表示,自己曾经在2014年拍摄过巩县石窟,对这次巩县石窟摄影展更有情感上的链接与共鸣,展览让他深感震撼,摄影家们通过高度的情感表达和技术提炼将巩县石窟完美呈现,虽然作者们都是巩义当地的基层文艺工作者,但呈现出的技艺水平之高出人意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光影艺术赋能石窟文化传承的尝试与实践。
“石窟是不可移动文物,你无法调整、移动它的任何部位,可移动的只有你的设备和你这个人,最终是由人来决定设备,并呈现艺术情感与创作理念的,这是石窟摄影的难点所在,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吴健说,摄影工作对于文物的保护、传承、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用摄影来记录、留存下珍贵的资料,同时用摄影和计算机语言相结合的形式,将它用数字化的方式保护研究传承下去,是历史赋予摄影家们的光荣使命,希望摄影家们多多聚焦河南的石窟,用摄影语言将之呈现得更好。
陈奇军
多样化传播 呈现石窟魅力
——访中国摄影杂志社 社长陈奇军
石窟摄影作品如何通过专业媒体及新媒体平台“破圈”?在参观完“丝绸之路·黄河:巩县石窟”摄影艺术展后,中国摄影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副总编,中国摄影杂志社社长陈奇军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陈奇军表示,本次展览的摄影家们,不仅是石窟之美的发现者,更是优秀文化的守护者。他们通过美妙的镜头语言,再现了巩县石窟的千年艺术精魂,而作为传播者,如何让巩县石窟从河洛大地走向全国、走向国际,如何将这种文化光芒辐射得更广、更远,值得思考与探索。
“当下的传播手段越来越先进、快捷,主流媒体可以探索通过更加多样的传播形式、更加丰富的传播内容、更多样化的传播手段来呈现巩县石窟的魅力。” 陈奇军还建议,在传播过程中,不要只停留于简单的文字资料介绍和摄影作品呈现,而应该把文物背后的故事生动讲述出来,这样的传播才能更加有温度、更加打动人心,这便要求摄影家对文物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有自己先感动了,拍出的作品才能感动观众。
在陈奇军看来,传播还应该考虑到传播给谁的问题,石窟摄影作品的受众应该是普通的观众,从这个层面来说,摄影家讲述的故事不一定从摄影艺术创作的角度来呈现,而应该考虑到观众喜欢听什么样的故事,在这个创作方向的引导下拍摄出的作品才具有更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任世琛
此次展览让人耳目一新
——访中国摄影家协会纪实摄影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任世琛
源于对中华文化的热爱,2012年始,中国摄影家协会纪实摄影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任世琛自驾前往众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拍摄,其中,他尤为喜欢拍摄石窟。此次来郑,他分享了自己多年石窟摄影的心得体会。
任世琛说,多年的石窟摄影创作,使他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创作的不足,也让自己对此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他认为,石窟摄影不应仅限于拍摄石窟内部的文物,也绝非简单地用标准的镜头去把文物程序式地记录下来,而应通过摄影语言,去更加深入地探讨石窟与历史文化的关系、石窟与时空及生态自然的关系,以及石窟与技术的关系。
谈及此次“丝绸之路·黄河:巩县石窟”摄影艺术展,任世琛观展后说,可以看到展出作品确实是深耕细作的结晶,“我曾多次到巩县石窟参观,摄影家们呈现的许多角度是我没有发现的。我认为,对于摄影家来说,发现比呈现更难。从这点上来说,参展作者一定是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因为没有多次的拍摄与挖掘,便发现不了这样的镜头”。任世琛说,此次展览无论从作品质量,还是陈展制作,都让人耳目一新。
任世琛认为,巩县石窟所处的地理环境很独特,窟内也记载了许多历史文化故事,这些都是值得摄影家去深入挖掘的,希望将来能看到更多的优秀摄影作品。
专题撰文 本报记者 秦华 专题摄影 本报记者 唐强 徐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