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人鞋”的招牌在债务泥潭中摇摇欲坠,足力健选择跨界有机食品赛道,试图找到新的生存突破口。然而,从其短短数月的布局来看,这场“自救”更像是一场仓促的“圈钱”游戏,背后潜藏着诸多无法回避的隐忧。

2024年5月,足力健有机食品仓促成立,彼时正值其母公司深陷债务危机之际。公开信息显示,睢县足力健鞋业有限公司作为被告涉及90余起案件,涉案金额高达8.08亿元,多次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创始人张京康更是被28条限制消费令缠身,涉案总金额近2亿元。一边是旧业务的债务螺旋持续发酵,一边是新业务的火速上线,足力健跨界的动机不禁让人怀疑——这究竟是为了开辟新增长点,还是为了快速回笼资金填补旧债窟窿?

从足力健有机食品的运营模式来看,其“圈钱”意图昭然若揭。该业务推行会员制,设置300元和600元两个充值档次,会员价仅为零售价的一半甚至1/3。这种悬殊的价格差,看似是给消费者让利,实则是吸引用户预缴费用的诱饵。按官方宣称的8万会员数,即便均按最低300元档次计算,足力健已收取2400万元会员费。在母公司资金链紧张的背景下,这笔巨额会员费的用途和安全性,成为悬在消费者头顶的问号。更值得警惕的是,短短三个多月,足力健有机食品便在郑州落地34家门店,还推出加盟费制度。在自身经营能力存疑的情况下,如此激进地扩张门店、吸纳加盟,难免让人质疑其是否在通过招商和会员充值快速揽财,以缓解母公司的流动性危机。

再看产品本身,足力健有机食品的“有机”标签水分十足。目前其主推的4.9元速冻水饺、3.9元鸡汤馄饨等产品,均由慷达食品、在旗食品等代工厂生产,足力健自身并未参与生产环节。作为食品行业的“门外汉”,足力健既缺乏对生产流程的把控能力,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品控体系,如何确保这些代加工产品符合“有机”标准?要知道,真正的有机食品在种植、养殖、加工等环节都有严格要求,成本远高于普通食品。而足力健以远低于市场常规价格售卖“有机”速冻食品,其“有机”资质的真实性令人怀疑。或许,这些产品只是贴着“有机”标签的普通食品,目的是利用消费者对“有机”的信任和对低价的青睐,快速打开市场,至于产品质量和安全,似乎并非足力健优先考虑的问题。

从营销手段来看,足力健有机食品延续了其老人鞋业务的“洗脑式”套路,却缺乏可持续性。线上,其在抖音平台搭建矩阵,通过多位达人推荐、全天候直播等方式进行推广,短期内确实带动了销量,如4.9元速冻水饺月销万单。线下,依靠密集开店和会员价吸引客流。但这种营销模式过度依赖流量和低价,缺乏对品牌价值的塑造和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度挖掘。一旦流量红利消退,或者消费者对低价产品的新鲜感过去,其销量很可能大幅下滑。更何况,这种模式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营销费用,对于资金紧张的足力健而言,能否长期支撑仍是未知数。

回顾足力健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一直存在经营模式粗放、风险防控能力薄弱的问题。此前,足力健凭借老人鞋业务快速崛起,2019年营收达40亿元,但过度依赖线下门店扩张和广告投放,忽视了市场变化和内部管理。疫情冲击下,线下门店销售额暴跌,大量门店倒闭,高额固定成本问题爆发,最终导致债务危机。如今跨界食品行业,足力健并未吸取过往教训,依旧采用激进的扩张策略和高风险的资金回笼方式,重蹈覆辙的风险极大。

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足力健有机食品无疑要承担巨大风险。一方面,其“有机”标签的真实性存疑,产品质量和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会员制下预缴的会员费可能面临无法退还的风险。若未来足力健有机食品业务因经营不善倒闭,或者母公司的债务危机进一步恶化,消费者的权益将难以得到保障。而对于加盟商来说,足力健自身缺乏食品行业经验,品牌口碑也因母公司的债务问题受损,选择与其合作,很可能面临投资亏损的风险。

足力健试图通过跨界食品赛道自救,这本无可厚非,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其种种操作都透露出急功近利的心态,缺乏对新业务的长远规划和对消费者的基本尊重。这场看似热闹的跨界,更像是一场以“自救”为名的“割韭菜”骗局。未来,若足力健不能正视自身问题,切实提升产品质量、规范经营模式、解决债务危机,其在食品赛道上恐怕难以“健步”前行,最终可能落得旧债未清、新业崩塌的尴尬境地。而对于消费者和投资者而言,也应保持警惕,避免成为足力健债务危机的“接盘侠”。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