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几次都伤透了我们的心,我们管不了了!”电话被挂断的忙音响起,执行法官握着话筒,心情沉重。电话那头是小浩的父母,他们的儿子刚因抢劫罪被判处十四年有期徒刑。面对一万三千元的罚金,父母选择了拒绝……

17岁,本应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是勇敢追梦的年纪。然而小浩却因屡次参与抢劫犯罪,将整整十余年青春押在了铁窗之内。

一切始于2023年5月。小浩在他人纠集下,伙同八人以提供银行卡“洗钱”为诱饵,寻找意图实施“洗钱”违法犯罪的上家作为抢劫对象。第一次,他分得500元赃款。对17岁的少年来说,这笔钱来得太“轻松”。轻而易举的获利如同毒品,很快诱使他参与了第二次、第三次犯罪,分别获利2200元、8000元。欲望的雪球越滚越大,最终将他推向了犯罪的深渊,无法自拔。

面对情绪低落的少年和仍待执行的罚金,执行法官一次又一次地拨通了小浩父母的电话,第三次电话接通时,听筒里传来的仍是不耐烦的抱怨:“法官,不是我们心狠,这孩子从初中就逃课,我们跑遍网吧把他揪回来,他转头就把家里的电视卖了换钱。”执行法官握着笔的手顿了顿,轻声说:“我昨天去见了他,他说在第一次犯错前的那段时候,是他最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没在身边,也没理解支持过他,所以,被人带上了这条路” ,“当我们责怪孩子自暴自弃时,也要试图真正尝试引导他们,罚金不管是现在还是出来后,都是他要背负的责任!”执行法官在电话中说道。最终,法官的坚持融化了父母心中的冰墙。他们终于原谅了犯下大错的儿子,并帮助正在服刑的小浩缴纳了罚金。

三周后,小浩的父亲走进法院,把装着罚金的信封放在桌上。信封里还夹着张照片,是夫妻俩在小区花园拍的,背后写着:“儿子,我们等你回家。”

法官心语

这个案例令人心痛的同时,也敲响了警钟:为什么未成年人会一次次走向犯罪?除了法律意识淡薄,更深层的是心理成长的缺失。作为家长,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我们是否注意到他们内心的变化?是否给予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是否在他们最需要指引的时候“隐身”缺席了?

青春期的心灵既脆弱又危险,他们渴望被认可、追求刺激,却往往无法预见行为的后果。一次“轻松”的获利,可能就成为走向犯罪的开端十年刑期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孩子的成长没有重来键,他们的未来,需要法律的守护,更需要家庭的温暖与引导!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不要在成长路上缺席太久!

(梅河口法院)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