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怀揣着对法治事业的热忱与敬畏,我踏入法院的大门,成为一名法官助理。365个日夜流转,近百起案件从指尖滑过,我穿梭在机动车事故的现场还原中、知识产权纠纷的细节辨析里、生命健康权案件的伤痛抚慰间、劳务纠纷的权益平衡点、财产损失的繁琐计算中,还有邻里之间因房屋漏水引发的琐碎争执中。这些案件,微小却真实,如无数碎片,拼凑出我眼中基层法治的烟火人间。

在卷帙浩繁的文书里,我逐渐读懂了法律的温度:

面对机动车事故现场的惨烈照片与冰冷数据,我学习在计算赔偿金额时,同时体味车轮下每个家庭的命运沉浮。曾有一案,受害者家属在调解室长久沉默后,最终在合理赔偿方案下微微点头——那一刻,我感受到法律如何从冰冷的纸面规则,转化为现实中最坚实的依靠。

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时,我见证过小商品市场里商户商标之争的激烈,也曾为原创设计者权益奔波。一份份证据材料的比对,不仅是在厘清归属权,更是在守护创新初心的微光。

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常伴血泪。我曾协助调解因琐事酿成的伤害案,面对当事人的愤怒与伤痛,我逐渐懂得倾听比判决更重要,理解伤痛是愈合的前提。法律不仅是定分止争的标尺,也是抚平伤痕的良药。

提供劳务者受害与致害案件,常牵动着普通劳动者的生计。在装修事故现场勘验,在事发厂地了解情况,我目睹过他们粗糙双手上的伤痕与眼中的焦虑。每一次权益的确认,都是为生存尊严添砖加瓦。

房屋漏水、财产损失赔偿看似“小事”,却常是邻里矛盾的导火索。曾多次与法官一同踏入住宅小区,查看渗水墙面,浸泡床柜等,倾听楼上楼下的抱怨。在一次次现场调解中,我明白了,法律在解决“滴水之怨”时,修复的不仅是破损的墙面,更是人与人之间摇摇欲坠的信任。

初入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案件类型和情绪各异的当事人,我也曾茫然无措。在整理证据链条时遗漏关键细节,在尝试调解时因经验不足而碰壁。但挫折恰是成长最有效的养分。每一次复盘,都让我更深刻理解程序严谨的意义;每一次在法官指导下抽丝剥茧厘清法律关系,都使法律条文在我心中逐渐清晰;每一次成功协助化解矛盾,都让我更坚定地相信这份工作的价值。

基层人民法院,是法治巨厦最贴近大地的基石。这里没有太多惊心动魄的大案要案,却充斥着百姓最直接、最急迫的诉求。那些沾着泥土、带着油渍的案卷,那些含着泪水、带着期盼的目光,都成为滋养我职业信念的源泉。我触摸到法律的脉搏,它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深植于这最真实的人间烟火里,在每一个琐碎纠纷的解决中,在每一次权利被尊重、损害被弥补的过程中。

一载光阴,倏忽而过。从青涩生疏到逐渐沉稳,我深知前路依旧漫长,肩上的责任愈发清晰。未来的日子,我愿继续做这烟火人间中法律的忠实守护者。在每一个卷宗的字里行间,在每一次与当事人的真诚沟通中,在每一份严谨起草的法律文书里,守护那份微小却至关重要的公正——让法治的光芒,穿透生活的尘埃,照亮每一个平凡角落的公平与尊严。(梅河口法院)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