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以"科技驱动"为核心标签的银行接连因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被罚,当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伴随不良贷款率持续攀升,苏商银行的转型之路正陷入迷雾。这家脱胎于苏宁系的民营银行,在更名换姓试图切割关联风险后,却仍未摆脱内控失效与业务失序的泥潭,其标榜的科技优势与实际经营表现之间的巨大落差,正在引发市场对其转型成色的深度质疑。
合规屡破防
2025年盛夏的60万元罚单,为苏商银行的合规档案再添污点。这张指向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不审慎的罚单,距离上一次366.78万元的天价处罚仅隔十个月。短短一年间,从存款计结息违规到互联网贷款超限,从关联交易失控到科技风控失守,这家宣称"用科技重塑金融"的银行,暴露出的合规漏洞几乎覆盖了业务全链条。
尤为讽刺的是,作为江苏省首家民营银行,苏商银行2024年科技投入超3亿元,在《亚洲银行家全球数字银行百强榜》中跻身前十,却在最该体现科技优势的风险管理领域接连栽跟头。监管指出的"EAST数据质量不符合规范",直指金融科技的基础工程存在缺陷——EAST系统本是监管科技的核心工具,却沦为违规证据,足以说明其科技投入与合规管理存在严重脱节。
罚单追责名单更折射出治理层面的深层问题。2024年8月的处罚中,时任行长王景斌等6名中高管集体受罚,涉及从存款业务到关联交易的多项违规。这种"集体失察"现象,暴露的不仅是个别业务环节的漏洞,更是内控体系的系统性失效。尽管两次被罚后银行均宣称"已完成整改",但不到一年再度违规的事实,足以证明其整改不过是应付监管的表面功夫。
资产质量承压
在合规问题频出的同时,苏商银行的资产质量正悄然恶化。数据显示,该行不良贷款率从2020年的0.94%持续攀升至2024年的1.18%,2023年单年更是跃升0.18个百分点,这种上升趋势在民营银行中并不多见。更值得警惕的是,其拨备覆盖率从2020年的263.32%降至2024年的214.02%,风险抵御能力同步弱化,在资产规模五年翻倍至1375亿元的背景下,这种"规模扩张-风险累积"的循环正在加速。
业务结构的失衡加剧了风险敞口。截至2025年6月,苏商银行消费贷款余额达445.3亿元,是普惠小微贷款的2.47倍,573.5万贷款户均仅1.29万元。这种"小额分散"的业务模式看似风险可控,实则因客户基数庞大、资质下沉,对风控精度提出极高要求。而监管罚单揭示的"流动资金贷款贷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恰恰说明其风控能力跟不上业务扩张速度。
投诉平台上的海量诉求成为风险的另一个观测窗口。在黑猫投诉等平台,用户对苏商银行的投诉涵盖捆绑销售评估费、暴力催收等多个方面。有借款人反映,办理贷款时被强制收取数百元"信用评估费",实际却未获得任何评估服务;更有用户称遭遇"呼死你"软件骚扰、通讯录被恶意曝光等违规催收行为。这些投诉不仅反映出业务合规的松懈,更暗示着客户资质筛选的粗放——当一家银行需要依赖捆绑收费和暴力催收维持业务,其资产质量的真实性已存疑。
转化失灵与战略摇摆
苏商银行的科技投入在民营银行中堪称激进。2024年3亿元科技资金中,10%投向人工智能,三年累计在该领域投入9000多万元,还获批成立"南京市金融大模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但这些投入并未转化为相应的风险控制能力,反而出现"科技投入越高,合规问题越多"的悖论。
这种转化失灵体现在多个层面。在小微金融领域,该行推出的AI审批助手、风险矩阵等工具,未能有效遏制不良率上升;在消费信贷领域,573万客户的海量数据未能构建起精准风控模型,反而因贷后管理疏漏埋下风险隐患。更关键的是,作为科技投入重点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反而成为被罚领域,说明其科技资源在合规体系建设中的配置严重不足。
科技投入未能破解的还有收入结构单一的难题。尽管喊出"去苏宁化"口号,但苏商银行仍高度依赖利息净收入,科技赋能的中间业务发展迟缓。这与其科技定位形成鲜明反差——若不能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多元化盈利模式,所谓的"科技驱动"不过是吸引眼球的标签。
切割易,重塑难
从苏宁银行到苏商银行的更名,本意是切割与危机中的苏宁集团的关联,塑造独立经营的新形象。但股权结构的惯性难以瞬间扭转,苏宁集团30%的持股比例仍具影响力,加之其破产重整程序的推进,市场对银行经营独立性的疑虑始终存在。
这种转型阵痛在业务端尤为明显。为摆脱股东依赖,苏商银行选择激进扩张消费信贷与小微贷款,但风控能力未能同步跟进,导致不良率攀升;为彰显科技转型决心,加大技术投入却忽视合规体系建设,陷入"边投入边违规"的怪圈。董事长黄金老所言"不能光靠数字风控模型",某种程度上正是对这种失衡状态的隐晦修正。
对于成立八年的苏商银行而言,当前的困境本质上是战略定位与执行能力的错配。其手握江苏民营经济活跃的区位优势,拥有不逊于同业的科技资源,却在合规管理与风险控制上频频失分。若不能将科技投入真正转化为风控效能与合规能力,不能在规模扩张与风险防控间找到平衡点,"去苏宁化"的转型或许只是换了个招牌的徒劳之举。
在民营银行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苏商银行的当务之急不是追逐科技投入的数字,也不是迷恋资产规模的排名,而是重建扎实的内控体系,让科技真正服务于合规与风控。否则,再多的科技光环,也掩盖不了治理缺陷与风险隐患,转型之路只会在迷局中越陷越深。

九州商业观察
九州商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