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秋风染黄梧桐的叶梢,当澄澈的天光漫过城市的轮廓,我便想起郑州的桥——仿佛整个秋天的明净与深沉,都落在了这些连接时空的弧线之上。秋风翻动郑州的书页,每一座桥都是折痕深处的注脚。在这里,桥不只是桥,是竖琴,是史笔,是城市摊开的掌纹,等待解读。

【石间读古】

惠济桥的青石板上,隋唐的月光尚未褪去。这座郑州最古老的石拱桥,曾让清代诗人崔淇吟出“彩虹天半落何年,惠济佳名到处传”的赞叹。三孔桥洞如装订线,将运河故事缝进时光——这里曾是通济渠的重要枢纽,惠济河因桥得名,区名更由此而来。

石狮守着栏板,爪牙虽被风雨磨圆,目光却仍锚定千年前的白帆。柳条垂下水墨,在河面写下流动的注疏,将漕运的往事娓娓道来。如今市民们驻足桥面,凝视那两道深陷的车辙,仿佛还能听见往昔车马辚辚、舟船竞发的喧腾。青苔斑驳处,皆是历史沉默的注解;垂柳依依时,犹见乾隆诗中“野店山桥送马蹄”的悠远意境。

【大河读澜】

黄河北岸,钢铁的史诗以桥墩为句读。1905年的“中国黄河第一铁路桥”虽已沉默,锈色钢骨仍撑着民族的脊梁,如同一位退役的老兵,用斑驳的身躯诉说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艰难启航。与之相邻的新桥上,高铁如银梭穿行,列车掠过时的轰鸣与黄河涛声交响,奏出一曲跨越百年的对话。

这些桥不仅连接南北通途,更见证着母亲河的沧桑变迁:从浊浪滔滔到安澜清波,从防洪治险到生态廊道建设。白鹭在老桥墩间翩跹起舞,新植的防护林沿河岸蜿蜒成翠带。夕阳西下时,金色的波光拂过新旧桥身,仿佛为钢铁巨人们披上时光的袈裟。在这里,你能同时读到民族的工业脊梁、生态的绿色诗篇,以及一条大河与一座城市共同书写的世纪传奇。

【立交互读】

郑州的立交桥不仅是交通的脉络,更是空中绽放的花廊。当车流在环线上织出银色的光轨,桥体两侧的月季正开成汹涌的花海——玫红、粉白、鹅黄的花朵层层叠叠,从春到秋不曾断绝,将钢筋水泥的架构柔化成浪漫的空中花园。这一路繁花,以最绚烂的方式,重塑着城市的天际线。

花香与绿意在空气中流淌,车灯流光与树影斑驳在暮色中共舞。桥畔的法桐伸展着宽大的叶片,在风中沙沙作响;槐树垂下串串清香的槐花,为都市增添几分田园意趣;银杏则沿着匝道铺就金色的长廊,秋日里洒落一地辉煌。这些盘旋的线条与树木花海相映成趣,成了自然与都市共生的立体园林,共同编织出古都日益丰盈的生态华服。

【环桥读韵】

蝶湖之上,一枚巨大的“戒指”静卧于潮河之畔。当夜色降临,戒指桥便开始转动光的指环,圆弧斜拉索如竖琴弦般弹奏星河与灯火的二重奏。这座潮晟路跨潮河桥,以古代玉璧为灵感,圆环斜拉塔如如意玉环般圆润柔美,曲线流畅似平塘晓月,在夜幕中营造出“慧眼识珠”的诗意画卷。

光弧流转间,恋人的絮语落入桥的脉络,被月光谱成永恒的旋律。相机闪烁的瞬间,将缱绻情意封存于光与影的诗行,成为打捞人间温柔的星网。环湖而行,古刹的钟声与现代的流光在此相会,玉璧的古老智慧与光影的现代诗篇在此交融。这座被月光浸润的圆环,既是对文明源头的回望,也是对未来的深邃凝视。它不只是一座桥,更是一轮永悬湖心的明月,在粼粼波光中续写着跨越时空的叙事。

【桥与城的对话】

郑州的桥,是时光的针脚,将千年故事绣在流动的水帛之上。石桥沉淀着历史的回响,铁桥奔腾着时代的脉搏,立交桥编织着现代的经纬,环桥晕染着人间的暖意。它们共同颤动着城市的灵魂,在流水与大地之间,轻轻哼唱着郑州的人间烟火。

一座城有一城之书,一桥有一桥之章。郑州以桥为笔,以河为笺,将千年的故事娓娓书写在流动的波光之上,等待每一个愿意驻足的行人,来阅读它的过去与未来。

作者:李妍 郑州市黄帝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任编辑

编辑:李鹏

统筹:李丽君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