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襄阳古隆中的武侯祠前,矗立着一块由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题字的石碑,其上刻有“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郡邓县之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北周省邓县,此后隆中遂属襄阳”。此碑自树立以来,非但未能平息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论,反而因其内容与诸多历史事实相悖,饱受质疑与诟病,成为历史研究和文化争议中的焦点话题。
谭碑称“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郡邓县之隆中”,然而,遍查诸葛亮本人著作、陈寿的《三国志》以及习凿齿的相关著述,均找不到此说法的出处。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明确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并未提及“南阳郡邓县之隆中”。陈寿作为西晋时期史学家,其撰写的《三国志》是研究三国历史的权威史料,也无相关记载。习凿齿虽在《汉晋春秋》中提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但“亮家”与“躬耕之地”是否等同存疑,且也未出现碑文中的确切表述。谭其骧先生做出这一论断的依据来源不明,缺乏坚实的史料根基,难免让人对碑文内容的可靠性产生怀疑 。
碑文称“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但如今的古隆中位置与这一描述并不相符。从历史地理沿革来看,习凿齿在《襄阳耆旧记》中明确记载“汉水南为南郡,汉水北为南阳郡” ,南阳郡与南郡以汉水为界是被广泛认可的历史事实。而古隆中位于汉水以南,按照这个分界原则,它应属南郡,而非南阳郡邓县。如果说古隆中是习凿齿记载的“号曰隆中”,这显然与当时的行政区划界定产生了冲突。并且,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志等文献来看,对襄阳城位置及周边区域的记载也无法有力支撑“古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这一说法,使得碑文内容与历史地理实际情况脱节。
关于“北周省邓县,此后隆中遂属襄阳”的表述同样存在错误。事实上,北周时期省的并非邓县,而是邓城县。西晋时期分邓县为邓县和邓城县,邓城县属于襄阳郡,北周时是将邓城县并入安养县。再看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变迁,208年曹操设置襄阳郡,襄阳郡便以汉水为界,所谓的隆中在汉水南,按照正常的行政区划逻辑,在襄阳郡成立后就应该归属襄阳,而不是等到北周时期。习凿齿在《襄阳耆旧记》中提到“襄阳有诸葛亮宅”,说明至少在东晋时期,隆中已归属襄阳。谭碑的记载与这些确切的历史沿革和文献记载严重不符,是对历史事实的错误解读 。
古隆中的谭碑内容漏洞百出,与习凿齿的记载、《襄阳府志》等诸多史料矛盾重重,缺乏最基本的历史依据支撑。在对待历史文化问题时,我们理应秉持严谨、科学的态度,以可靠的史料为依据进行研究和判断。一座存在严重错误的石碑,不仅无法为古隆中作为诸葛亮躬耕地提供有效证明,反而在学界和公众中引发更多争议,成为中国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中的一个反面案例,时刻警示着后人尊重历史、还原真相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