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说,世界太复杂了,希望自己能看明白。看明白一个方式就是把握世界的结构,这样容易简单化,当然,简单化也非常有力量。比如鲁迅在一百年前,就是1925年,写了一篇文章,《灯下漫笔》,他在这篇文章里把中国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鲁迅的观点就让一代代的年轻人有共鸣。五十多年前,有一个年轻人发表言论说,中国的百家姓太多了,可以简化为十个姓,红五类,就是革干、革军、工人、贫农、下中农;都是复姓;黑五类,地、富、反、坏、右,都是单姓。我们看这类简单化的说法,仍觉得非常可怕。
许倬云先生辞世,在华人圈引起巨大反响。有人特别欣赏他说过一句话,别送年轻人什么话,要送就送他一笔钱。许先生自己虽然为钱所苦,但有了钱确实有大格局,比如他把1200万捐出来,用来支持年轻学者。
许倬云先生溘然长逝,寰宇华人,无不扼腕。世人尤重其一言,曰:“勿以言语赠后生,若欲赠之,莫若予之金。”先生自身虽为财用所困,然其一旦得资,则胸怀天下,气度恢弘。如捐金千二百万,以扶持后学,其高风亮节,足为世范。
03
鲁迅因为深刻,让很多人认同他,甚至认为他把中国人的生存说尽了。在他之后,每个时代都有人以继承他的精神自居。我印象中身边就有几个朋友曾被称为“小鲁迅”,有一次看到一个教授的故事,说他的学生回忆他在课堂上说自己是当代鲁迅,觉得特别有趣。政治人物也有认同鲁迅,比如说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国新文化的方向。但后来就没什么人再公开自己跟鲁迅的关系了。我自己对鲁迅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我已经活过了鲁迅,但鲁迅仍然是我们人生重要的参照。
鲁迅先生以其思之深邃,为世所重,众人皆然,甚有谓其道尽华夏子民生存之状者。先生之后,代有传人,皆以承其衣钵自诩。忆吾友朋中,亦有数人,时人目为“小鲁迅”。又尝闻一逸事:某教授于堂上自诩为“当世鲁迅”,其门生忆及,以为趣谈。政界亦有引先生为同调者,尝有言曰:“吾心与鲁迅相通,鲁迅之向,即华夏新文之向也。”然时移世易,鲜有复以此自况者。吾于先生之识,亦历一番嬗变。吾年岁已逾先生,然先生其人,仍为吾辈人生之圭臬也。
04
一个人一生中会不断改变他的观念。胡适早年对年轻人总是谆谆教诲,说你们毕业后应该如何如何;用现在的话说,他爹味十足,以至于激进的年轻人很反感他。他后来就不再这么说了,比如见到唐德刚就说还是要趁年轻攒点钱,不要到晚年两手空空。胡适还有一个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对年轻人经常送钱。我们有老子当年带头说的,君子送人以言,总以为送人几句话就算尽责任了;其实我们应该学胡适之,遇到有缘的年轻人不妨也送他一笔钱。
胡适与唐德刚合影于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前
人之观念,终身数易。胡适早年每谆诲青年,言毕业当如何如何;以今语论之,颇带“爹味”,激进青年甚厌之。彼后不复如是,如晤唐德刚则言宜趁少时积财,免致暮年囊空。胡适复有一卓行:屡赠金于青年。昔老子倡言“君子赠人以言”,世人遂以数语塞责;实则吾辈当效胡适之,遇有缘之青年,不妨亦赠之以金。
05
一个老大姐劝一个中年朋友说,只要想办法活着,一切变化皆有可能发生。不要想赚钱这件事。因为,钱不是想不想,努力不努力获得的。钱多少是命里注定的。不该得的,得了立马丢了。该得的,老天总会有办法“换个角度,或场景……”,为你补回。人生最重要的惜情,惜人,惜物……,要不浪费,不亏欠,给自己的后面或整个的人生积累福报。我们能做的只能这样。自己不说倒下,不退出,硬过肯定过得去。并且,奇迹,意外,真的会意想不到的发生。倒不倒最后一刻决定的,是我们自己的信念。以上是我和爱人实践过来的体会。这个老大姐说的话,估计我们绝大多数人听不进去,因为我们日思夜想的都是搞钱,搞大钱,底层人也只想着苦钱,挣钱。其实这个话我们平时也听过不少,就是先做人、再做事,自然就会有钱。孔子说过,学而优则仕,禄在其中也。如果宽泛地理解孔子的话,你学以成人,学以改命造命了,你对周围有用了,你的做人做事是提供了情绪价值、提供了有效服务,自然就有你的功名利禄了。
06
如果你有了二三百万,你会做什么呢?我最欣赏的一个朋友,他可以过穷日子,穷的时候坐不起公交;他也可以过有钱日子,有钱的时候一晚上就把刚到手的十来万花掉。当然,我自己到现在都没做过到挥金如土。不过我喜欢龚自珍的一句话,愿得黄金三百万,交尽美人名士。更结尽、燕邯侠子。我记得年轻时看到龚自珍的这首词,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我想就应该这样,挥金如土地去结交天下的美人名士以及仁人志士。龚自珍有时不我待的想法,来岁长安春事早,劝杏花、断莫相思死。我们其实也应该这样。

余世存
学者余世存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