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登封窑陶瓷博物馆馆长李景洲与中牟县官渡博物馆馆长李书岭齐聚一堂,围绕中国陶瓷发展史的脉络梳理、传统陶瓷技艺的现代创新路径,以及两座博物馆未来的合作方向展开深度对话,为地方陶瓷文化传承与馆际协同发展注入新思路。


溯源:纵论陶瓷千年演变,锚定地方窑口价值
 
对话伊始,深耕登封窑研究近40年的李景洲馆长率先梳理陶瓷发展脉络。他以时间为轴,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的原始陶器说起,提及登封本地仰韶遗址出土陶片上的古朴纹饰,见证先民与泥土、火焰的早期互动;再到商周原始瓷的萌芽,标志着制陶工艺向瓷器的关键跨越;东汉青瓷的成熟,正式开启中国“瓷器时代”;唐代邢窑白瓷、长沙窑釉下彩的百花齐放,为宋代陶瓷鼎盛奠定基础。
 
“宋代是陶瓷的黄金时代,登封窑作为北宋早中期贡窑,其珍珠地划花工艺更是将唐代金银器錾刻技艺融入陶瓷装饰,达到国内同期最高水平,故宫博物院馆藏的登封窑珍珠地划花双虎纹瓶,就是这一技艺的巅峰见证。”李景洲的讲述,让陶瓷史的地方特色与全国脉络紧密相连。
 
李书岭馆长结合官渡博物馆的文物收藏补充道:“从魏晋南北朝的工艺过渡,到元明清彩瓷的盛行,每一段陶瓷史都承载着时代的文化密码。


官渡博物馆收藏的不同时期陶瓷器,正是这些密码的实物载体,也让我们更深刻理解,地方窑口的发展始终是中国陶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守正传统技艺,融入时代需求
 
谈及陶瓷文化的现代传承,“创新”成为两人共识的核心。李景洲馆长分享了登封窑的创新实践:“传承是创新的根基,我们先通过无数次试验,恢复了失传千年的珍珠地划花工艺;在此基础上,又在传统白地黑花技艺中融入现代水墨技法,研发出‘水墨瓷’,既保留登封窑的古朴韵味,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同时,我们还尝试将麦饭石材料与陶瓷结合,开发出兼具实用性与健康属性的陶制麦饭石工艺品,让古老陶瓷贴近当代生活。”
 
李书岭馆长对此深表认同:“创新不仅是技艺层面,更要拓展传播形式。如今博物馆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让陶瓷文物‘活’起来——比如制作三维模型、线上展览,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近距离欣赏瓷器细节;还可以联合设计师,将陶瓷元素融入文创产品,让传统陶瓷文化以更轻盈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


合作:整合馆际资源,共推陶瓷文化传播
 
针对两座博物馆未来的合作方向,两人经过探讨达成多项共识,明确了具体合作路径:
 
1. 联合办展:整合登封窑陶瓷博物馆的特色窑口藏品与官渡博物馆的跨时期陶瓷文物,策划“中原陶瓷文化特展”,通过分主题、分时期的展品陈列,完整呈现中原地区陶瓷文化的发展脉络,让观众一站式领略不同窑口、不同时代的陶瓷魅力。
 
2. 学术交流:定期举办陶瓷文化学术研讨会,邀请两地文物专家、陶瓷技艺传承人参与,围绕陶瓷考古研究、技艺传承、文化阐释等话题展开交流,共同挖掘中原陶瓷文化的深层价值,形成学术研究成果并推广。
 
3. 公众教育联动:联合开展“陶瓷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由两座博物馆共同设计课程——登封窑方面可提供陶瓷技艺体验课,让学生、居民亲手尝试拉坯、绘画等基础陶瓷工艺;官渡博物馆则结合文物故事,开展陶瓷历史知识讲座,通过“体验+讲解”的模式,从兴趣培养到知识普及,全方位推动陶瓷文化的大众传播。
 
4. 资源共享:建立文物信息共享机制,互通馆藏陶瓷文物的基础信息、研究资料,为双方的展览策划、学术研究、文创开发提供资源支持;同时共享教育活动方案、数字化展示技术等,降低合作成本,提升合作效率。
 
“陶瓷文化的传承不是一座博物馆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更多力量协同发力。”李景洲馆长表示,此次对话为两座博物馆的合作奠定了基础,未来将以具体行动推动合作落地,让中原陶瓷文化焕发更强的生命力。李书岭馆长也强调:“通过馆际合作,我们能整合各自优势,让陶瓷史的讲述更完整、陶瓷文化的传播更广泛,这既是博物馆的责任,也是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文图:马会丽  编辑:梁三喜
来源:河南向民文化传媒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