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云飞/文
孟云飞书法 一日不可虚度
日影悄悄移过庭阶,光阴无声滑过指隙。少年人常将“明日”视为最安全的港湾,把“再等片刻”当作万能的托词。殊不知那看似温和的拖延之浪,终将汇成吞噬意志的漩涡,把青春年华席卷成一片荒芜的沙滩。
拖延并非仅是时间的浪费,实则是生命的盗窃。古人警醒:“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然而拖延者却随意抛掷这无价珍宝于无谓蹉跎之中。遥想晋朝祖逖闻鸡起舞,未待东方破晓便披衣练剑,那铿锵的剑鸣正是他击碎懈怠的宣言。正是这分秒必争的执守,使他日后终能率军北伐,中流击楫而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此等豪气,源于他每日黎明对时间之刃的敬畏与磨砺。反观晚唐君臣耽于宴饮笙歌,纵容光阴在霓裳羽衣曲中悄然流走,终使煌煌盛唐之基业崩塌于懈怠的沙砾之上。时间之刃锋利如斯,不割向阻碍,便必然反噬自身。
拖延的深层本质,是对生命责任的怯懦回避,是在精神上对自身承诺的背叛。它如同一种慢性腐蚀剂,悄然瓦解灵魂的支柱。苏轼在《晁错论》中早已明察:“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拖延者看似无事,实则已埋下无数隐患,日日如履薄冰。南宋末年,朝廷上下空谈复国而迟迟无断然行动,在“再议”“待时”的推诿中,终至崖山悲歌,十万军民蹈海殉国。这血染的教训,正是拖延之祸对家国命运的无情裁决。怯懦者以拖延为盾牌,最终却被时间之刃刺穿胸膛。
唯有以严明的自律为纲,方能在时间之海上稳驭生命之舟。自律是灵魂的刀锋,斩断拖延的藤蔓,让意志得以自由舒展。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为严控时间,特制“警枕”——以圆木为枕,稍一辗转即醒,醒后立刻伏案著述。正是这近乎苛刻的自律,支撑他历时十九载,终成煌煌巨著《资治通鉴》。时间之刃在他手中,化为雕刻历史的刻刀。再看晚清名臣曾国藩,其修身日记字字如刻,无一日不省察己身,无一日不规划精进,终在风雷激荡中砥柱中流。自律者让时间之刃成为雕琢自身的利器,而非悬顶的威胁。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的叹息穿越千年光阴,仍在警示着每一颗年轻的心灵。拖延如同无形之贼,悄然窃取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唯有真正敬畏光阴,以自律为盾,化意志为锋,才能令时间之刃在灵魂深处雕刻出进取的纹章,而非留下悔恨的伤痕。
少年当知,生命并非无限长河,而是一段需精打细算的短途。征服了拖延的迷障,方能在晨曦初露之际,以清醒之姿立于时间之巅,远眺属于你的辽阔地平线——那正是自律之刃劈开混沌后,为你呈现的澄明世界。
孟云飞,出生于河南,199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2001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师从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供职于国务院参事室,兼任河南大学文学院书法文献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博士生导师。
其作品多次参加各种比赛、展览并获奖。书法风格潇洒豪放、妍美质朴,尤其注重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在“书法风格”研究方面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余篇文章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研究》《新华文摘》《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书法》等国家级报刊公开发表;出版《二王书艺研究》等专著,主编《翰墨情缘》《艺海无涯》以及《中小学书法教材》等四十余本;录制《轻松学书法》系列光盘十余张,并在“中国教育”等多家电视台播出;主持、参加《书法风格研究》等省部级以及国家艺术科学规划等项目;曾获得文学艺术评论、国家第四十三批博士后基金等奖项。

河南文苑
河南文苑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