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俊从1987年公开发表《乱世枭雄——别廷芳演义》开始一炮打响,自此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出版了《混世奇才——庞振坤》、《花子帮主》、《风流将军——王凌云外传》、《浪子拜将记——丁大牙外传》、《伤兵东四郎》、《奇侠樊钟秀》等一系列南阳文化特色作品。而后由撰写本土特色人物升级换代进入中华帝王系列小说创作,于是《春秋五霸》系列、《大汉王朝》系列、《大宋天子》系列丛书相继问世,现已出版长篇历史小说26部(含合著)共1000余万字。其中,12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外频道制作有声书播出,多部入选“中原人文精神精品工程”。他以民间视角的创作方法,自成中原历史小说的一个流派。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张炯对秦俊的小说给予很高的评价:“河南南阳的作家,从姚雪垠起,到今天的二月河、秦俊,都致力于历史小说创作,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著名作家二月河评价秦俊作品:“通俗而不庸俗,乡土而不泥土;从众而不媚众,入雅而不佞雅。”
近期,秦俊的鸿篇巨制《大汉王朝》(《汉高祖刘邦》《汉武大帝》《光武帝刘秀》《汉宫残阳》)将由河南省文艺出版社结集上市。由秦俊历时多年、心血浇灌的新书有哪些精彩看点?
秦俊:《大汉王朝》系列独辟蹊径,以民间视角生动再现两汉四百年风云变幻,被评论界誉为 “解读历史的民间叙事派代表作”。在书中我不太介入正史稗史纷争,而是挖掘专业研究者易忽视的尘封往事及民间逸闻趣事,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历史快感。其以民间的语言、风格、思维进行创作,使历史与历史人物鲜活起来,契合大众审美观。
这部书按照 “创业 — 守成 — 中兴 — 衰亡” 脉络展开叙事。《汉高祖刘邦》写汉朝创业,讲述刘邦从一介亭长凭借谋略与用人智慧,率沛县同乡等开创大汉基业的故事,可让人对其 “沛县朋友圈” 创业经历进行解码。《汉武大帝》属守成篇章,讲述其 “霸道总裁” 般的权谋日常及 “求仙打假” 等趣味轶事。《光武帝刘秀》是中兴部分,呈现刘秀 “骑牛开打” 的昆阳逆袭等传奇经历。《汉宫残阳》聚焦衰亡场景,刻画了吕后、王政君等 “狠人” 演绎的精彩后宫风云。
讲故事是我擅长的绝技,书中语言兼具严肃和幽默特点,轻松有趣且很有现在网民喜欢的 “网感”,能够拉近历史与当代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的距离,有助于唤起年轻一代对历史的兴趣,助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赵讯:河南籍作家整体务实的创作风格,与河南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及长久以来的文化传承是紧密相连的。河南作为中原大地的这种厚重感深深烙印在河南籍作家心中,使得他们在创作时,天然地对真实与扎实有着执着的追求。就如秦俊在写历史小说的时候往往都是依据历史脉络进行潜心创作,从不生编乱造、任性妄为,我相信这正是深受中原文化的熏陶。
为更进一步解读秦俊的为人和作品,我们请河南省政府原省长助理、开封市委原书记孙泉砀谈一下了您的见解:
孙泉砀:秦俊是一位极为出色的作家,他在历史小说创作领域成果斐然。从他的作品中,能深切感受到他对历史的深厚情怀与深入研究。他的作品以朴实通俗见长,既忠于史实又不被事实完全束缚,善于描绘真实场景且不拘泥于传闻。文笔干净流畅,老辣中透着纯朴。比如在描写历史人物时,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帝王,还是普通的百姓,在他的笔下都鲜活生动,真实可感。他遵循民间视角解读历史,自成一派,被誉为 “解读历史的民间叙事派掌门”。他的这种创作风格,让历史和历史人物以一种接地气、亲民众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够轻松地走进历史,感受历史的魅力。而且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他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变化,展现人物从开始到最终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衍生出诸多故事,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还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在秦俊的小说里,民间视角体现在多个方面。拿他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来说,他不会仅仅从官方正统的角度去叙述,而是会加入很多民间的传闻、百姓的看法以及民间的生活场景等元素。比如在描写宫廷斗争时,他可能会通过一个普通宫廷侍卫或者宫女的视角,去展现这场斗争对底层人物生活的影响,让读者看到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舞台,也是普通百姓生活的大背景。又比如在描写某个朝代的社会风貌时,他会着重刻画民间百姓的日常生活,像百姓的一日三餐、娱乐活动、市井烟火气等,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百姓的生活状态,仿佛置身于那个历史时期的民间社会之中。这种民间视角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全新认识历史的窗户,让历史变得更加生动、丰富和真实。
赵讯:有一位作家,他陆续在《人民日报》《新华文摘》等国家级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撰写十集文学剧本《嵩山》(由央视拍摄并连续播出),出版《嵩山的流泉》等四十余部文化专著,开创‘中国少林文化学’体系,作品屡获国家级奖项;同时出版法学著作六部,并连续荣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更被亚洲财富论坛第四届(中国)年会授予‘亚洲影响力人物’称号。他就是河南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张国臣。
我听说秦俊的小说您大部分都看过,请您从文、法的角度谈一谈秦主任的作品对于当代读者和大学生们有着怎样的时代意义?
张国臣:我和作家秦俊是好朋友,有三个相同:其一,同是“铁塔牌”,我是河南大学中文系1977级,他是河南大学历史性1978级,是同窗校友。其二,同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国家级文学团体荣誉。其三,同是笔耕创作,已出版了40多部书,上千万字,并多次获国家和省级大奖。读了秦俊同志的大部分文学作品,我认为有三大突出特点和时代意义:
一是突出历史重点,构建了从春秋战国至大宋王朝的庞大历史叙事谱系,再现了华夏辉煌历史,具有增加文化自信的政治意义;二是突出文学底色,探索了人生和社会规律,说明因果相连,善恶必报,具有启迪人生的哲学意义;三是突出法治重点,表现出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渴求和期待。法网恢恢疏而不漏,铁面包公判案的故事既是如此。具有正义必然战胜邪恶的法治教育意义。
赵讯:在您四十多年治学、求索、笔耕的道路上,您用人生的大智慧在向社会传播着讲好中国河南故事、传播好中国河南声音的主流话题。对于年轻创作者来说,涉足历史文学领域之后,您认为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讲出好故事、写出好作品、谱写出时代感染力?
张国臣:让文学作品更具时代感染力是文艺理论界长年探讨的课题。我们通过学习,主要体会有三点:
一是要深入生活,探讨时代主题。要关注社会变迁、科技发展、文化现象等时代特征,将其融入作品。例如,秦俊长期深入南阳农村,其作品接地气,塑造时代角色,可使读者产生共鸣。
二是要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秦俊是南阳地方志主任,熟悉地方典故,其历史小说就具有民间叙事特色。
三是要勤奋学习,开拓创新。新时代的新媒体,ai人工智能技术等快速发展,为文学创作带来时代元素,展现出锦绣未来!
要在历史文学与小说中讲好河南故事、传播河南声音,核心是锚定 “华夏根脉” 的文化内核,用 “人” 的故事串联历史纵深与现实温度,让地域特色与普遍情感共振。具体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
一、历史文学:以 “细节真实” 复活文明根脉,跳出 “符号化” 叙事
历史文学的关键是让河南的 “历史厚重” 落地为可感知的人物与生活,而非仅罗列 “十三朝古都”“殷墟甲骨” 等标签。我们要深入研究史料。阅读权威历史著作、传记、回忆录等,考据细节,巧妙融合虚构与真实,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二月河先生写《落霞三部曲》,就精读了《二十四史》。再如,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以杨贵妃爱吃荔枝的历史为蓝本,虚构主角李善德的送荔之旅。
二、小说创作:以 “现实关切” 激活地域活力,打破 “刻板印象”
无论是现代小说还是历史传奇,都需让河南故事脱离 “传统农耕” 的单一想象,展现其 “古老与新生交织”的当代面貌,同时塑造鲜活的 “河南人” 形象。文学是人学,人物形象非常重要!人物的行为、思想要符合历史背景。如秦俊写《宋仁宗》,就非常了解宋代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氛围,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三、传播内核:找 “共通情感” 做桥梁,让河南故事成 “中国故事”
讲好河南故事的本质,是让 “河南特色” 对接人类共通的情感(乡愁、奋斗、文化认同),避免局限于 “地域自说自话”。比如写黄河,不只是写“河南的河”,而是写黄河边人们 “与水共生” 的智慧与抗争,这是对 “人与自然关系”的普遍思考;写河南人的 “闯劲”(如 “豫商” 精神、外出务工者的奋斗),可关联 “中国人的奋斗史”,让全国读者产生共鸣;写河南人对 “根” 的坚守(如海外华人回河南寻根),可延伸至 “文化寻根” 的全球议题,让河南成为“华夏文明认同” 的精神图腾。
总之,无论是历史文学还是小说,核心都是 “以文化为骨,以人物为魂,以情感为桥”—— 让河南的 “过去” 可感、“现在” 可触、“精神” 可传,才能真正让河南故事走进人心,让河南声音传得更远。
赵讯:作家南飞雁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郑州市作家协会主席,他获得过首届海峡冰心杯中华在校生中长篇小说出版征集活动优秀奖、河南省第一、二届五四文艺奖文艺类金奖、河南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 工程奖等荣誉。2020 年 12 月 21 日荣获中国作协办公厅、创联部联合表彰的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主题实践先进个人,2024 年 1 月入选第五届茅盾新人奖获奖名单。
在秦俊的讲述中,我们听到了关于他的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之后,扑面而来产生了一些违背他“创作初心、历史情结”的事情,为此他起五更爬半夜挑出来300多条意见发给电视剧组。您作为兼具作家与编剧身份的创作人,当文学作品和影视剧本被搬到屏幕前进行演绎时,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创作初衷,作品改编成影视剧或院线电影后又具有哪些独特的魅力?
南飞雁:要解答这个问题,核心是创作初衷需锚定 “守文学之核、融影视之性”,而影视改编的魅力则在于 “让文学从文字想象落地为视听共情,让小众共鸣走向大众传播”, 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核心创作初衷:守核为基,共情为桥。从兼具作家与编剧的创作者身份来讲,改编的初衷绝不是 “背离文学”,而是 “活化文学”,关键要守住两个核心,平衡一重关系:
守住 “文学内核” 不偏移 —— 这是改编的 “根”
文学作品的 “创作初心、历史情结、精神内核” 是其灵魂,比如秦俊执着修正出300多条影视化改编意见,本质是守住作品中对历史真实的尊重、对人物精神的刻画(如影片里的家国情怀、乡土根脉)。改编时,无论是人物动机、历史背景还是核心主题(如对 “正义”“坚守” 的表达),都不能为了戏剧冲突而篡改——比如若原作是展现北宋汴京的市井烟火与民生温度,影视就不能为了强情节而刻意放大权谋厮杀,丢失 “人间烟火” 的内核。
守住 “受众共情” 不悬浮 —— 这是改编的 “路”
影视是大众艺术,需在文学的 “深度” 与大众的 “接受度” 间找平衡。创作初衷不能只停留在 “忠于文字”,更要思考 “如何让文字里的情感被更多人感知”,既守住地域特色,也让非河南观众能通过语境共情人物情感。
平衡 “文学个性” 与 “影视共性”—— 这是改编的 “度”
文学可依赖细腻的内心独白、碎片化的叙事(如小说中对人物心理的千字描摹),但影视需靠 “动作、对话、场景” 推动故事。创作初衷应是 “用影视语言转译文学个性”,而非用影视逻辑消解它:比如在作品中对 “历史情结” 的坚守,改编时不必照搬小说中所有历史细节,但需通过人物行为、场景细节,让观众感知到这份 “历史情结”,而非让历史沦为 “强情节的背景板”。
影视改编不是 “文学的替代品”,而是 “文学的延伸载体”,其魅力恰恰在于发挥自身媒介特性,让文学故事产生更广泛、更深刻的影响。简言之,文学是“根”,影视是 “枝”—— 创作初衷是让 “根” 扎得稳(守核),让 “枝” 长得茂(共情);而影视改编的魅力,就是让这棵 “文学之树” 从纸上站起来,用视听的叶子吸引更多人驻足,最终读懂树下藏着的故事与精神。
赵讯:当下网文领域存在不少架空历史、虚构现实的现象,甚至生编乱造成为一种新的风气,网文市场中这类现象是否会对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理解真实历史和现实产生不利影响?作为创作者和行业协会的相关负责人,您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引导创作者更尊重作品的历史质感和现实意义?
南飞雁:当下网文领域的架空历史与虚构现实现象,确实存在对年轻读者认知产生误导的风险,但这一现象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创作引导、行业规范与价值赋能,让虚构叙事成为激活历史感知、深化现实理解的桥梁,而非成为消解真实的屏障。
部分网文为追求 “爽感”,随意篡改历史事件,可能导致缺乏历史基础的年轻读者形成错误认知。虚构现实类作品中,某些“金手指” 设定(如主角仅凭个人武力颠覆社会规则)可能让读者对现实中的法治、协作等价值产生误判,尤其在青少年世界观形成期。
行业协会可联合头部平台制定《网文创作历史真实性指南》,明确 “重大历史事件不得颠覆性篡改”“核心人物形象需尊重基本史实” 等原则。组织 “历史学者 + 网文作者” 工作坊,如邀请魏晋南北朝史专家为创作者讲解门阀制度、士族礼仪,避免出现 “唐代人吃玉米” 等常识性错误。同时,鼓励创作者深入历史现场采风(如殷墟、洛阳城遗址),将地域文化基因融入作品。
成立 “历史顾问委员会”,由历史学家、文化学者对涉及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进行合规性审查。对 “历史考据型” 与 “娱乐戏说型” 作品进行标签分类,前者在推荐语中标注 “含 150 处《明史》典故”,后者标注 “本故事纯属虚构”,帮助读者自主选择。
成立 “历史题材网文创作联盟”,吸纳秦俊等兼具文学性与历史责任感的作家担任导师,定期举办 “历史细节工作坊”,邀请研究专家与创作者共同打磨场景和剧本的描写。
优秀的网文能以虚构形式传递文化基因。网文的虚构性本是其魅力所在,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一特性转化为历史教育的新载体、现实思考的孵化器。行业协会与创作者需共同构建 “虚构有边界,价值无上限” 的创作生态:用考据夯实历史质感,以共情激活现实温度,让每一个虚构故事都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想象与真实的纽带。如此,网文方能真正承担起 “以文载道” 的使命,在数字时代续写文明传承的新篇章。
在节目中,秦俊的爱妻南阳市政协原经济委员会主任毕跃明首次出现在公众面前,以视频的形式倾诉衷肠温情表白,讲述丈夫对待生活的艰苦朴素、对待写作的全情投入,表达着对丈夫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和爱护之情。
节目录制现场,作家秦俊与版权服务机构河南好故事传媒代表正式签订“版权服务协议”,双方就授权河南好故事传媒代理作家秦俊《大汉王朝》系列、《大宋天子》系列、《春秋五霸》系列、《奇侠樊钟秀》、《伤兵东四郎》、《落第状元庞振坤》、《花子帮主》、《别廷芳演义》、《风流将军王凌云》等作品的影视剧权、有声小说创作权、文字作品权相关事宜和新媒体平台创作发布方面进行独家版权授权合作。
国家《“十四五” 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 “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推动全民阅读立法,健全全民阅读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为大力推广普及全民阅读活动、助力建设 “书香社会”,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中原会客厅栏目现场向河南大学郑州校区至善书吧授予《中原会客厅校园演播中心》牌匾,将通过阅读知识推广、作家见面讲书、有声小说演播等方式多元化合作。栏目后期将建立覆盖城乡各大、中、小学的作家进校园阅读服务网络,以更先进、更具影响力的文化活动为纽带,深化全民阅读推广,让中原会客厅演播中心成为广大莘莘学子的精神文化生活栖息地。
中原会客厅栏目的首播录制得到了河南大学郑州校区至善书吧、恒利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仰韶酒业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和读者抽奖礼品的友情赞助,在此为您们对文化公益事业的无私投入和爱心奉献精神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期中原会客厅访谈首播节目以秦俊先生《大汉王朝》系列新书解读为核心,串联起一场兼具历史深度与文学温度的思想对话。从秦俊先生 “民间视角写史、亦庄亦谐叙事” 的创作特色,到孙泉砀对其 “接地气、亲民众” 叙事风格的肯定,再到张国臣从文史、法治维度提炼的时代价值,以及南飞雁围绕 “文学影视改编”“网文历史质感” 展开的行业思考,嘉宾们多角度解码了河南作家 “务实求真、扎根文化” 的创作基因,也让《大汉王朝》中两汉四百年的风云、中原文化的根脉,通过鲜活的故事与深刻的解读,真正走进了读者心中。
秦俊先生用千万字作品践行 “以文载道”,其坚守历史真实、深耕地域文化的创作态度,不仅为中原历史小说立起标杆,更成为年轻创作者的精神范本。而这场访谈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本新书的推介——它既是对河南文学 “守正创新” 传统的回望,也是对 “讲好河南故事、传播华夏根脉” 使命的再动员。
下期中原会客厅,我们将继续聚焦 “文化传承与时代创作” 的核心议题,邀请更多深耕河南地域文化的创作者,聚焦历史本色IP的影视改编实践,带大家探索 “文字如何激活历史、故事如何连接当下” 的更多可能。期待与各位读者、文学爱好者再次相聚,共同在对话中触摸中原文化温度,在交流中见证创作力量,让中原大地上的故事,持续传递更深厚、更鲜活的中国声音。
《中原会客厅》以 “讲好河南故事,传播好河南声音” 为宗旨,立足中原广袤大地,承袭中华文明根脉,弘扬新的时代精神,为大众搭建一个文化交流与思想碰撞的平台,让中原文化走进更多人的精神世界。文化是学习、是共享、是交流、更是提升,离不开每一位志同道合者的支持和参与!欢迎更多人物走进中原会客厅,我们愿以访谈的形式为您照亮前行的路,也将永远与你同行。

《中国经贸》杂志社
《中国经贸》杂志社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