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作者身份赋予的独特视角

汪万英,作为重庆市作家协会、散文学会会员,同时也是石柱县西沱中学的高级教师,她以双重身份在文学与教育领域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教育岗位上,她教书育人,用知识和智慧启迪学生的心灵;在文学创作中,她笔耕不辍,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倾注于文字之中。这种身份的融合使得她的作品《沙溪河畔“三战营”:一个川渝山村的千年蝶变——神奇的黄鹤镇》别具一格,既有着教育者的严谨和理性,又有着作家的感性和细腻。

二、身份背景下的创作初心与坚持

(一)生命困境中的执着记录

2018至2019年,汪万英深入黄鹤采写这段历史时,正处于生命中最危急的关头。严重的贫血和低血压让她每一步都举步维艰,每十天就要奔赴重庆中医院配取维系生命的中药。然而,她将每一天都视为生命的最后馈赠,倾尽全力去记录黄鹤镇这片土地的风骨与温情。这种在困境中坚持创作的精神,源于她作为作家的使命感和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她深知自己肩负着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重任,即使身体遭受病痛的折磨,也不能放弃对这片土地的书写。

(二)家人与乡亲的支持后盾

这份沉甸甸的记录得以呈现,离不开至亲的守护与黄鹤乡亲的深情厚谊。她的先生王小明不辞辛劳,在每一次颠簸的田野调查、深入的入户采访和艰苦的实地考察中,亲自驾车,用坚实的臂膀一路护佑,为她撑起安心书写的晴空。而黄鹤镇的各位支持者,如时任领导秦书记、杨镇长,山河村的驻村干部刘建平、支书秦宗鹏等,以及众多村民,无私地提供珍贵信息、关键线索与满腔热忱。他们的支持不仅是汪万英创作的动力源泉,也反映出她在教育和生活中积累的良好人际关系和口碑。作为教师,她在与学生和乡亲的相处中展现出的真诚和善良,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在创作过程中得到了大家的全力支持。

三、教育者的严谨与文学性的融合

(一)内容架构:条理清晰的教学式呈现

文章内容架构清晰有序,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教学课程。开篇以作者的创作心声与致谢引入,为读者营造出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氛围,就像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基础。随后,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从唐朝时期沙溪河的三次战役开始,详细讲述了“三战营”的历史变迁。这种条理清晰的叙述方式,让读者能够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如同在课堂上聆听教师讲解历史故事一般,逐步了解“三战营”的前世今生。

(二)历史文化知识的精准传递

作为教育者,汪万英在文章中展现出了对历史文化知识的精准把握和传递能力。在描写唐朝时期的战争时,她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战争场景,还详细介绍了战争的背景、原因和影响,让读者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介绍“三战营”的地名变迁时,她通过引用古书记载和民间传说,为每个地名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学到很多历史文化知识。这种将文学创作与知识传递相结合的方式,体现了她作为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理念。

(三)文学审美与教育意义的统一

文章在具备文学审美价值的同时,还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和情节跌宕的叙事手法,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可读性。例如,在描写战争场景时,“倏忽间,蛮兵阵中梆声骤响!万箭齐发如雨,呐喊声震如雷,鲜血喷涌如注。一时间血肉横飞,尸横遍野,河水尽赤”,这段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同时,文章也通过“三战营”的千年变迁,传达了和平、团结、奋斗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对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这种文学审美与教育意义的统一,是汪万英作为教师和作家双重身份的完美体现。

四、教师身份对文化传承的推动

(一)挖掘与记录地方文化

汪万英凭借自己的教师身份,深入挖掘黄鹤镇的地方文化。她深知地方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灵魂和根脉,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创作过程中,她不仅关注历史事件和人物,还注重收集民间传说、民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文章中引用的“厂湾对洞坡,银子九碓窝。谁人识得破,上买重庆府,下买灯盏窝,欠账都除脱”这首民谣,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财富的追求,也为研究当地的矿业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通过她的记录和整理,这些珍贵的地方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避免了因时间流逝而被遗忘。

(二)激发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热爱

作为教师,汪万英在创作中也考虑到了对青少年的影响。她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激发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关注。文章中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淳朴的乡村生活,能够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让他们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和文化。例如,在描写“三战营”如今的新貌时,“宽敞的马路、清冽的渠水、整洁漂亮的新居、蜂飞蝶舞的花园、绿浪翻滚的茶园和碧波荡漾的鱼塘”,这种美好的乡村景象能够让青少年对家乡产生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文章中所传达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也能够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促进地方文化与教育的融合

汪万英的作品为地方文化与教育的融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她的文章可以作为地方文化教育的教材,在学校中进行推广和学习。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学生们可以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文化素养。这种地方文化与教育的融合,不仅能够丰富教育内容,还能够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五、作家身份下的艺术呈现与情感表达

(一)生动形象的文学描写

作为作家,汪万英具有出色的文学描写能力。她运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三战营”的历史和现实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描写沙溪河的美丽景色时,“沙溪河蜿蜒于陡峭山峰之下,谷底森林茂密,大片绿洲似翡翠铺展两岸。土地肥沃,水草丰美,鸟语花香,牛羊成群”,这段描写如诗如画,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在描写战争场景时,她又能够运用紧张刺激的语言,营造出激烈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这种生动形象的文学描写,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情节跌宕的叙事技巧

文章的叙事技巧丰富多样,情节跌宕起伏。在描写唐朝时期的三次战役时,作者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式,从唐兵的首战失利,到再战铩羽,再到三战溃败,情节不断升级,让读者的心情也随之起伏。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设置了一些细节和转折,如唐兵首领被雷劈死等情节,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戏剧性。这种情节跌宕的叙事技巧,使文章更具吸引力,让读者欲罢不能。

(三)真挚深沉的情感表达

汪万英在文章中表达了对黄鹤镇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真挚深沉的情感。在创作心声与致谢部分,她真诚地感谢那些给予她支持和帮助的人,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恩之情。在描绘“三战营”的历史变迁和如今的新貌时,她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人民幸福生活的赞美之情也溢于言表。这种真挚深沉的情感表达,使文章更具温度和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

六、文章展现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

(一)历史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

《沙溪河畔“三战营”》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章详细记录了“三战营”从唐朝至今的千年变迁,包括战争文化、家族文化、矿业文化和地名文化等多个方面。这些记录为研究当地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例如,唐朝时期的战争文化反映了当时的军事策略和民族关系;蹇氏家族的兴衰体现了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变迁;厂湾的矿业文化则见证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历程。通过对这些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川渝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时代意义: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文章也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它生动地描绘了“三战营”在改革开放、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政策推动下的巨大变化。从过去的战争废墟到如今的幸福家园,“三战营”的变迁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写照。文章中所展现的宽敞的马路、清冽的渠水、整洁漂亮的新居、蜂飞蝶舞的花园、绿浪翻滚的茶园和碧波荡漾的鱼塘等美好景象,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成果和希望。同时,文章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鼓励人们在新时代中勇于奋斗、追求幸福生活。

(三)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的弘扬

文章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弘扬了民族精神。唐朝时期蛮兵的英勇抗争,体现了他们保卫家园、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蹇氏家族在战乱中的坚韧不拔,体现了他们的家族责任感和民族凝聚力;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人民的艰苦奋斗,体现了他们勇于拼搏、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通过汪万英的作品得以传承和弘扬。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这种民族精神来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七、结语:身份融合下的文化传承里程碑与基层坚守之光

汪万英的《沙溪河畔“三战营”:一个川渝山村的千年蝶变——神奇的黄鹤镇》,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她作为教师和作家双重身份融合的独特光芒。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教育者的严谨理性与作家的感性细腻,更能深切体会到她扎根基层、默默耕耘的伟大精神。

她扎根教育事业,于石柱县西沱中学的讲台上,用知识的甘霖滋润着莘莘学子的心田,为乡村教育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而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她更是以基层为土壤,汲取着生活的养分。在身体遭受严重贫血和低血压折磨的艰难时刻,她没有退缩,而是毅然决然地深入黄鹤镇的每一寸土地,用手中的笔记录着这里的历史变迁与风土人情。这种在困境中依然坚守基层的精神,源于她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

她不顾身体的病痛,一次次地进行田野调查、入户采访和实地考察。在颠簸的山路上,在简陋的农舍里,她用心倾听每一个故事,用眼睛捕捉每一处细节。她与乡亲们打成一片,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着他们的生活变迁。正是这种扎根基层的精神,让她能够如此真实、生动地展现出“三战营”的千年蝶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故事的地方。

她挖掘和传承地方文化,将黄鹤镇的战争文化、家族文化、矿业文化等珍贵的历史记忆一一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她激发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让乡村的孩子们知道自己家乡的历史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增强了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她促进地方文化与教育的融合,为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同时,她通过生动的文学描写、情节跌宕的叙事技巧和真挚深沉的情感表达,赋予了文章丰富的艺术价值。她的作品不仅是对黄鹤镇历史文化的一次全面记录,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弘扬和传承。她笔下的蛮兵英勇抗争、蹇氏家族坚韧不拔、当地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基层的生动体现。

这篇文章为我们了解川渝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是文化传承道路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而汪万英本人,也成为了扎根基层、传承文化的典范。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什么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相信在未来,她会继续以她独特的身份和视角,扎根基层,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让基层文化的光芒在更广阔的天地中闪耀。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