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辉南县人民法院通过先行调解,成功化解了一起拖欠劳务薪资纠纷案件,法官以“如我在诉”的工作意识,不仅成功将拖欠薪资为四名原告讨回,同时也维系了双方多年的合作关系。
案情回顾
2024年,原告张某、吕某、刘某、陈某四人受被告崔某委托,为其牛场的办公室、厨房、宿舍进行装修改造。从丈量尺寸到选材施工,四人凭着精湛手艺和踏实态度完成了全部工程。2025年2月25日,经双方核算,确定了劳务费用,但因资金紧张,崔某向原告四人出具20100元欠据一张,其间,四原告多次催要,均无果。无奈,四原告向辉南人民法庭提请诉讼。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详细了解案情,敏锐地捕捉到双方曾有合作基础的关键信息。如果一判了之,或许能了断纠纷,却可能断了多年情谊。法官秉持着“化解矛盾、修复关系”的思路,决定以耐心倾听为起点,用先行调解搭建沟通桥梁。面对各执一词的双方,法官先是细致查阅案件资料,理清欠款事实与争议焦点,再分别与当事人促膝长谈:向被告崔某逐条解读法律条文,明确欠款不还需承担的法律责任,让其明白“欠债还钱”的法理底线;同时也向四原告耐心疏导,引导他们考虑诉讼耗时误工的实际成本,回忆合作初期的信任与默契。
调解室内,没有剑拔弩张的对峙,只有情理交织的疏导。法官用同理心回应着原告的辛劳与不易,也用理解化解着被告的抵触与顾虑。“你们当初愿意合作,本就是相互认可;现在有了分歧,更该给彼此一个解开疙瘩的机会。”一句句暖心的话语,一次次真诚地倾听,让双方渐渐放下戒备。最终,在法官的见证下,双方自愿达成和解协议,崔某承诺在指定日期内足额还款,四原告也表示愿意给予宽限期。当双方在调解协议上签字时,紧绷的眉头舒展了,僵持的气氛缓和了,“以后有活儿,我们还愿意合作!”一句简单的承诺,为这场纠纷画上了温暖的句号。
这场纠纷的化解,不仅让原告的血汗钱有了着落,更让曾经的合作伙伴重拾信任。辉南县人民法院始终将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坚守“如我在诉”的工作理念,用情理兼顾的调解方式,让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既守住法律底线,又留足人情温度,让矛盾在沟通中消融,让情谊在调解中延续,让公平正义以更温暖的方式抵达人心。
文:辉南县人民法院

聚焦视窗
南阳中广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