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讯(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娜 刘盼盼)算法与灵感碰撞,数据与想象共舞,用文字绘成一幅画,郑州科技馆正上演一场跨越次元的艺术革命。

自七月开幕以来,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郑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承办的 AI主题画展迅速成为文化热点,已吸引近三万名观众踊跃参观,掀起一股AI艺术热潮。

想象具象化的沉浸空间

继今年2月在郑州博物馆展出之后,“AI绘画的共生探索”作品展再次来到郑州。

7月8日,这场探索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共生共荣的先锋展——“AI绘画的共生探索”主题展在郑州科技馆(常西湖馆)启幕,本次展览分为美学理论系列和阳坡村系列两个部分,精心规划四大展区,汇聚极具代表性的AI绘画作品。

在科技馆,每天有两个固定的讲解时段格外受观众期待—— 上午11点半与下午3点整,这两个时间段是科技馆安排的AI绘画的共生探索”主题展讲解环节。

步入郑州科技馆五楼展厅,人机协同共创的52幅代表作悬挂于墙体两侧,沿着长廊慢慢踱步,于第一幅《唐韵洛华赋》中感受错时空美学,在《莲台仙境》看到人类想象力界限的打破,又在《黄土之韵》中的绚丽色彩感受到乡村振兴的活力。

“一趟走下来大约得有二十分钟。”郑州科技馆辅导老师吕玉慧是负责此次讲解的其中一员,包括她在内的六名讲解员负责接待参观观众。“每个人的解说词都是自己构思的,从AI绘画的底层逻辑到作品背后的创意故事,要把讲解内容详实又生动。”谈及感受吕玉慧表示, AI更像是一把钥匙,撬开人们固有认知的边界,打开视野拓宽想象,让我们看到艺术与科技碰撞出的无限可能。

以算法为笔,数据为墨,观众领略算法背后的艺术温度,感受科技与人文的深度对话。

“进入人工智能共创的时代,‘目’不再局限于人类视野,‘言’成为艺术的新书写方式,本次画展想要表达的核心理念是通过AI实现“人机共生”,释放每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美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是国内新媒体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其团队是本次展览的重要学术支持力量。

据介绍,此次画展突破传统展览的静态局限,郑州科技馆大胆创新,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被融入AI元素的特色打卡卡片,镂空的位置定格观众观展的美好瞬间,这些设计精美的卡片也成为观众记录观展瞬间、分享艺术感悟的独特载体。

未来可见的无限可能

科技馆的“捣鼓空间”教室是为此次“AI绘画的共生探索”作品展配备的互动体验核心区域,这里有先进多媒体设备,观众可充分发挥创意,亲手完成AI画作创作——从主题选择、参数设定到作品生成,每一步都充满惊喜与乐趣,创作完成后观众还能将作品打印带走,留存这份独一无二的艺术记忆。

“大家自行落座电脑前,用账号登陆即梦AI一站式AI创作平台,输入自己想要的关键词,就可以生成画面了。”下午2点半,郑州科技馆展教活动部楼层主管邵志伟打开教室里的多媒体大屏,一步步演示操作步骤,他负责此次活动的AI教学,带领观众体验AI创作的乐趣。

在管城区上四年级的小树苗,在妈妈的辅助下进入创作平台,“我非常喜欢今年的哪吒电影,我想创作一幅哪吒和敖丙相关的画作。”小树苗在对话框内输入关键词,“哪吒和敖丙在院里并肩站立,像动画片里那样色彩鲜艳,充满奇幻感。”点击生成按钮后,四幅不同的画作呈现在屏幕上,“太酷了,是我想像中的画面。”小树苗说道。

据邵志伟介绍,即梦AI支持自然语言及图片输入来生成高质量图像及视频,平台搜索接入DeepSeek,优化关键词输入模式,既支持精准描述,也能识别简单的图画涂鸦转化为创作指令。“把AI当成人来交流对话”是邵志伟教学中频繁提到的一句话,“这种AI绘画形式更像是开辟了创作新赛道,文字、语言都能构建一幅自己想要的画作,只要能把想法说清楚,AI就能帮你落地把心里的奇思妙想变成看得见的画面。”邵志伟说。

除此之外,郑州科技馆同步开展的“郑好少年”红领巾讲解员活动,一群朝气蓬勃的小小讲解员,用稚嫩却清晰的声音,向观众细致讲述每幅作品背后的故事及AI艺术原理。

此次AI主题画展活动不仅是前沿AI艺术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面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生动科普实践。据悉,“AI绘画的共生探索”主题展将持续展出至10月7日,欢迎广大市民、艺术爱好者、科技工作者及青少年朋友前来郑州科技馆(常西湖馆),感受科技与艺术的独特魅力,共同见证这场科技、文化交织共生的未来图景。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