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是谣言还是科学养生?秋天是不是需要贴秋膘?换季时输液能疏通血管吗?今年立秋刚过,末伏接踵而至,“秋老虎”与湿气、燥气交织,给健康带来挑战。针对市民朋友普遍关心的换季养生传闻,记者走访多位专家,为市民朋友送上“秋天的第一份科学养生小贴士”。

“秋老虎”发威如何应对?祛湿润燥双管齐下

近期郑州暴雨与高温频繁交替,专家提醒,要当心“湿性秋老虎”出动。从天气预报也可以得到预警,今年立秋期间,郑州呈现连日暴雨态势,但气温在30℃以上居高不下。高温与连日暴雨的湿度形成“湿热夹击”之势。中医认为,这时“暑湿未退,秋燥渐生”,早秋养生应兼顾祛湿与润燥。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主治医师吴冠信建议,暑湿未退时多吃冬瓜、薏米,可帮助清除体内湿气。他特别提醒“秋瓜坏肚”,建议市民立秋后减量使用西瓜等大寒瓜果。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日前召开立秋的节气与健康新闻发布会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任医师王乐也给出了立秋科学食谱。他指出,立秋以后饮食应以润燥清补、健脾养肺为主。适当增加百合、梨、银耳、莲藕、山药等滋阴润燥的食材,能缓解口干、咽干、皮肤干裂等症状。

起居作息在立秋与末伏交接之际也尤为重要。吴冠信建议,此时睡眠宜“早卧早起”,最好晚上10点前入睡,早上6点左右起床,这样既可顺应季节变化,又有助于养护肺阴。专家提醒,虽然白天气温仍高,但需避免空调直吹,室内温度不宜低于26℃。本愿堂国医馆慢病调理科主任朱松亚也表示,末伏及初秋时节仍需适当排汗,不宜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中。

“春捂秋冻”真有道理吗?关键看体质

季节转换时总有不少养生“习俗”流传,有些确有道理,但其中也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民间有“秋冻”一说,安全健康教育网河南工作站讲师李凯对此表示,健康人群秋季衣着不需要太多,否则会影响自身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但重点人群还是要以保暖为主。“立秋后气候呈现热凉交替、昼夜温差增大的特点,心脑血管病患者、老年人和儿童应及时添衣,尤其护好颈部、背部和脚部。”

而提到广为流传的“贴秋膘”、“补气血”,专家也呼吁要克制。郑州市中心医院健康管理服务中心提醒市民,秋季进补需要循序渐进,减少油腻,先调理脾胃再补虚,大补特补可能会适得其反。

记者随机采访市民时,许多人提到了“换季时输液能够疏通血管、预防脑梗塞”这一说法。对此记者也咨询了相关专家。专家解释,这是一个错误的言论,输液并不能够“冲走”或者“疏通”血管内的动脉硬化斑块。“盲目输液反而可能加重心脏或者肾脏的负担,甚至诱发心力衰竭。”

同样的健康误区还有“血压稍高没有关系,换季后自然会降下来”。专家警示:“恰恰相反,季节转换的时候血压波动会更加明显,高血压患者必须坚持规律用药和监测血压情况,切勿擅自停药或者调整剂量。”

一到秋天就伤感正常吗?多晒太阳多运动

“中医认为,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所以秋季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的情况。”李凯指出,郑州都市人群工作压力大,更需防范“悲秋”情绪。对此,李凯建议市民参与集体活动:“社区太极拳练习、周末近郊登山都是好选择。集体活动能分散注意力,自然景色有助舒缓情绪。”同时,李凯还提醒,秋季运动要温和适度,运动项目可以选择散步、瑜伽、慢跑等。“大汗伤阳,要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大量出汗。”

在适度运动之余,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秋冬季产生抑郁情绪可能与阳光照射减少有关。当人体生物钟不能适应日照时间缩短,就可能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从而出现情绪与状态的改变。加之秋雨连绵、气温骤降,一定程度上会烘托出“悲秋”的氛围和情绪。专家建议,天气晴朗时,多出去走走,晒晒太阳,既能够接受光照,调节激素分泌,还能欣赏美景,转移情绪。

立秋遇上末伏,是夏秋过渡的关键时期。专家强调,此时的养生核心在于顺应天时,调整身心,重在“收”与“养”。从科学饮食到规律作息,从适度运动到情绪管理,做好每一个细节,就能完成由夏到秋的平稳过渡,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郑州报全媒体记者 李娜 魏滢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中原网

中原网

+ 关注
查看更多文章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