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纳米科技与柔性电子学的前沿阵地,一位从豫南潢川走出的科学家始终以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引领着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他扎根科研一线,兼顾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用丰硕的成果诠释着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他,就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潢川高中1995届校友张珽。
故土启蒙:从潢川校园到科研之路
作为土生土长的潢川县人,张珽的求学之路始于家乡的基础教育。1995年,他从河南省潢川高级中学毕业,带着母校赋予的扎实学识与探索精神,踏上了追逐科学梦想的征程。此后,他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深耕,最终聚焦于纳米技术与智能传感领域,凭借过人的天赋与不懈的努力,成长为该领域的领军人才之一,为我国在纳米科技领域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科研攻坚:在前沿领域书写卓越
张珽现任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所务委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创新研究部主任与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主任,多年来始终致力于纳米技术、柔性电子学、智能传感技术等前沿领域的研究。他主持了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等,在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中架起了坚实桥梁。
在学术成果方面,张珽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受邀撰写中英文专著5章,充分展现了其在领域内的学术影响力。同时,他注重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申请中国发明专利60余项、PCT国际发明专利3项,部分专利已实现许可和产业转化,为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多维担当:兼顾学术服务与人才培养
除了科研工作,张珽还积极投身学术服务与学科建设。他担任《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编委、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智能可穿戴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力触觉感知与交互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多项重要学术兼职,为推动学科交叉与学术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五年来,他应邀在纳米科技、柔性电子学等领域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50余次,并多次担任会议主席和组织委员,为行业发展搭建了高效的交流平台。
在人才培养方面,张珽同样成果显著,2020年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培养的多名学生已成为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此外,他还先后获得《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杰出编辑奖(2019年)、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2016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科技人才奖(2016年)及“苏州魅力科技人物”等荣誉,这些奖项既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肯定,也是对其在科研、教学、学术服务等多方面贡献的认可。
从潢川高中的青葱学子到中科院的科研骨干,张珽的成长轨迹,是一位科学家坚守初心、勇攀高峰的生动写照。他用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与执着,在纳米科技的沃土上辛勤耕耘,既为祖国的科研事业添砖加瓦,也为母校潢川高中增添了光彩,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以他为榜样,在科学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力量。(瓮启兵 王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