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中国电信旗下翼支付业务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微博大V漫画家杨笑汝发文称,自己接到自称中国电信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以“实名认证过期”为由预约上门。工作人员上门后,进行了长达半小时的身份证扫描和拍照流程,最后诱导其在抬头为“甜橙融租”的电子页面上签字。事后,杨笑汝发现原本正常的每月话费缴纳模式,竟被转换成了三年的分期贷款,本质上是被诱导签下了金融贷款合同 。
意识到问题后,杨笑汝致电上门工作人员要求撤销合同,对方承诺次日处理。但杨笑汝仍不放心,随即拨打中国电信官方客服投诉,强调自己遭遇“诈骗”,然而客服仅表示“已记录”,并建议先等待工作人员处理结果。截至目前,杨笑汝仍在等待贷款合同的撤销结果。
事实上,杨笑汝遇到的情况并非个例。早在2023年6月,新华社《半月谈》就发表文章痛批电信运营商办理手机套餐时存在的“网贷坑”。当时,从事销售工作的吴先生因业务需要,想办理一个月租费用低的电话卡。在广东电信营业厅,业务员向他介绍了一个月租39元的套餐。然而回到住处后,吴先生发现自己余额宝中被一家名为“世纪银通”的公司冻结了273.6元,商品名称显示为“广东电信,互联网金融合作代收通用套餐”。查看在营业厅签字的协议后,他才发现自己办理的竟是一款“橙分期”综合授信金融合约产品。吴先生对此感到十分困惑:“就一个办手机套餐的简单诉求,最后怎么就办成了一个金融分期产品?”
深入调查发现,与杨笑汝签订“甜橙融租”合同的是甜橙融资租赁(上海)有限公司,简称“甜橙融租”。工商资料显示,甜橙融租成立于2019年1月15日,注册资本18亿元,法定代表人李徐平,唯一股东为天翼支付科技有限公司,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翼支付”。而翼支付由中国电信控股,持股比例为64.53%。
翼支付的业务范围广泛,早在2011年12月就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资质涵盖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等。2014年4月,又增加了互联网支付和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仅限线上实名支付账户充值)两个资质。2018年和2020年,翼支付先后完成两轮“混改引战”,引入了前海母基金、中信建投投资、成都产投等18家战略投资人 。
企查查数据显示,翼支付对外投资了多家公司,除了“甜橙融租”,还包括甜橙融担(持股100%)、天翼保理(持股100%)、众安小贷(持股41.18%)等。这些持牌机构凭借中国电信和翼支付的资源与流量支持,在各自领域开展金融业务。然而,这也使得翼支付成为了投诉的焦点。截至7月30日,翼支付在黑猫投诉上的累计投诉量高达1.45万件,近30日投诉量超300件。
与“甜橙融租”明面上是租费,实际为贷款的情况类似,“甜橙融担”明面上是担保平台,实际也与持牌金融机构合作发放贷款。“甜橙融担”是一家互联网借款平台,主要依靠翼支付引流和“甜橙融担”小程序展业。有尝试者注册并申请借款获得2300元额度,尝试提现时页面显示,综合年化利率(单利)为23.99%,使用优惠券(首期免息,1天后失效)后利率变为20.21% 。
根据页面底部披露的《相关借款协议》,甜橙融担与富X银行、百X银行等合作发放贷款,还与北部湾银行、广州银行等及XX消金合作发放联合贷款。除了贴着互联网贷款最高24%上限放贷之外,甜橙融担还推荐客户开通“延迟到账可赔付”服务(若借款到账超过30分钟,可申请赔付50元)。而开通该权益需要24.9元(原价59元),点击立即开通还需勾选《权益产品连续订购自动续费协议》,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户的潜在消费成本。
翼支付旗下的这些金融业务,打着各种看似优惠和便捷的旗号,实则暗藏玄机。无论是甜橙融租将月租费变为贷款,还是甜橙融担在放贷过程中的高利率及诱导消费行为,都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金融风险。消费者在面对各类金融服务时,务必保持警惕,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切勿被表面的宣传所迷惑。而相关监管部门,也应对此类金融业务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