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闯

    “你这个事情嘛,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还不太好办,我还需要多方协调……”

    “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还是要按程序一步一步地走……”

    大家平时最讨厌什么人?不少时候,你不得不承认,是那些爱打官腔的人。

    当听到这些绕口令式的发言时,相信不少人都默默翻起了白眼。那些爱打官腔的人,总能把“能办”说成“难办”,把“立刻”拖成“待定”,明明简单明了的事情,却非要搞得复杂、神秘,用看似严谨的规章、制度当挡箭牌,冠冕堂皇地推诿、责备或暗示,说白了就是刁难人。这种沟通方式堪称职场社交的“冷场神器”。 

其实,官腔只是语言怪圈的冰山一角,还有书面腔、文件腔、播音腔、宣传腔、学术腔等“腔调家族”同样令人望而生畏。想象一下:台上的人念着堆砌术语的稿子,台下听众却像听天书般似懂非懂、昏昏欲睡,这样的语言表演究竟是传递信息,还是制造催眠曲?

记得有一个冬夜,上初一的我在参加初三某班的元旦晚会时,临时被拉上台表演节目或讲几句话,一下子让我怔住了,慌乱中吐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类标准发言稿式的句子。现在想来,这不正是陷入了“正确废话”的语言陷阱吗?的确羞愧难当。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话,看似无懈可击,实则毫无价值。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们的思维早已迭代升级,可有些人的语言表达却还停留在“复印机”模式。张口闭口都是模板化的空话、放之四海皆准的套话、看似正确却毫无营养的废话,这种“无效输出”岂不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和生命么?

 千讲万讲,没人听就是白讲。真正有力量的表达,应当回归语言的本质——说“人话”。通俗易懂的表述才能直抵人心,实事求是的内容才能引发共鸣,真情实感的话语才能打动听众。请你记住:语言不是用来装裱的华丽包装,而是传递思想的桥梁。下次开口前,不妨先问问自己:我说的话,真的有人想听吗?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