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楚水
贵品兄走了,据我们相约的五月,也就还不到10天,就这么匆匆的走了。走得匆匆,69岁距人生七十古来稀还差那么一岁,有点遗憾。贵品兄是我所认识的诗人如艾青,臧克家,李瑛,北岛一样,真正意义上的诗人。是诗品与人品高度契合的中国诗人,诗大写出了人格,涵养与品格又印证了诗品的高贵,贵品之贵品即乃贵在诗的品质:纯粹而真,如若其发自天然,道兼行苇的人格魅力。
记不清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和贵品兄认识了。似乎冥冥之中有某种默契,仿佛认识了N个世纪N多N多年。如果真有前世今生的话,贵品兄就是诗人徐铉,而写过《梦爨随笔》的老楚同志,自然不敢妄比《梦溪笔谈》的沈括。尽管徐铉与沈括并无交集,沈括尚能神交古人,惺惺相惜于徐铉,更何况我与贵品兄是肝胆相照的好兄弟呢?《塞外梅花羌笛吹---吕贵品与刘禹锡》,过去曾以刘禹锡参照贵品兄的诗格人品,这几天似乎好像有某种心灵感应:
纶闱放逐知何道,桂苑风流且暂归。
莫问升迁桥上客,身谋疏拙旧心违。
----总觉得几乎已经佛心禅意的贵品兄,匆匆离去的贵品兄,与徐铉《经东都太子桥》有某种惊人的相似。如果太子桥,就是奈河桥的话,坦坦荡荡的贵品是否身谋疏拙旧心违,回光返照呢?贵品兄走了,走的安详而平静。其实早在一年多以前,知道了贵品兄因换肾经常引起性心衰后,就彻底放弃了和他通电话的机会。贵品兄是位一听见朋友声音就激动的人,所以,每次联系都选用最相对平和的文字。今年2月4日是农历正月初五,相约5月在深圳相聚。其简单回复:想念兄弟,就已经知道他已经力不从心。然而没想到的是,就差这么几天就要五月份。就差这么几天,天不佑人,失我最为尊敬的兄长。
还记得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一切的一切,也只能在杏花春雨江南后了,贵品兄,安息吧!安息吧,贵品兄!!
附:《杏花春雨江南后——哭祭诗人吕贵品》深度解析
~V~小D同学
一、结构与情感:生死之约与诗性哀悼
1. 时间叙事的断裂与遗憾
- 文章以“五月之约”未践为核心线索,凸显生命的无常与遗憾。吕贵品在约定前十天离世,“69岁距七十古稀仅差一岁”的细节强化了命运的无情。这种“差几天”的倒计时,暗合其诗中“一厘米一厘米死去”(《三柱香火》)的生命哲学,将物理时间转化为诗性时间。
- 作者刻意模糊相识的具体情境(“记不清什么时候认识”),转而强调“冥冥默契”与“前世今生”,将现实交往升华为超越时空的精神共鸣,呼应古典文人“神交”传统。
2. 情感的三重维度
- 个体悲恸:直白的“失我兄长”“天不佑人”宣泄个人哀伤;
- 文化追认:通过比附徐铉、刘禹锡等历史人物,将吕贵品纳入士人精神谱系;
- 禅意超脱:以“杏花春雨江南”的古典意象为收尾,将死亡转化为诗意栖居的永恒回归。
-二、历史镜像:诗人身份的跨代际建构
1. 徐铉与吕贵品的精神叠合
- 放逐者的双重困境:徐铉《经东都太子桥》中“纶闱放逐”的宦海浮沉,对应吕贵品从吉林到深圳的文化迁徙。吕诗中“移民的黄昏总在寻找方言的脐带”(《蓝血爱情》),恰是这种边缘体验的诗化表达。
- 桂苑风流”的现代转型:徐铉诗中暂归田园的洒脱,在吕贵品身上体现为深圳诗歌界的深耕。其《一个小市民的9月N日》以拖布、水龙头等日常物象重构城市诗学,将经济特区的喧嚣转化为“稀释后的禅意”(徐敬亚语)。
2. 刘禹锡的贬谪诗学投射
- 用户提及《塞外梅花羌笛吹——吕贵品与刘禹锡》,需补足关联:
- 地理贬谪与身体囚禁: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的沉郁,在吕诗中转化为透析病床上的“享受疼痛”(《享受疼痛》),完成从空间流放到肉体苦难的意象转换。
- 民歌精神与城市书写:刘禹锡采风竹枝词的创作路径,对应吕贵品对深圳打工诗歌的提携(如《流水线上的蝴蝶》),在工业景观中发掘诗意。
三、诗格与人品的互文性书写**
1. 纯粹而真”的创作伦理
- 语言祛魅:吕诗摒弃朦胧诗的意象堆砌,以“命运是一声响屁”(《关于命运》)等俚语解构崇高,践行韩东“诗到语言为止”的主张。
- 疾病的美学转化:透析期间创作的《遗嘱·给医生》,将医疗导管喻为“人皮筏子”,在肉身溃败中抵达“圆满彼岸”,实现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存在觉醒。
2. “道兼行苇”的士人风骨
- 《诗经·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喻指仁厚之德,吕贵品以行动践行:
- 文化守成:拒绝出版早期诗集,抵抗文学史的权力书写;
- 生命终章:临终捐躯医学的遗愿,将肉体破碎升华为“行苇”精神的终极奉献。
四、生死隐喻与诗学意象
1. 太子桥·奈河桥:文化的摆渡与超越
- 空间政治学:徐铉笔下的太子桥象征权力更迭,吕贵品将其重构为文化摆渡的象征。诗中“升迁桥上客”的宦海浮沉,转化为诗人穿越奈河桥时的“旧心违”——对诗歌纯粹性的终极坚守。
- 生死辩证法:作者将两桥并置,建构“诗人之死”的仪式场域。吕的“安详平静”,恰如徐铉“桂苑暂归”的风流,在桥的此岸与彼岸间完成生命诗学的闭环。
2. “杏花春雨江南”的意象重生
- 虞集原词中的归隐意象在此被赋予新解:
- 地理江南的消逝:传统江南在深圳移民语境中碎裂,吕诗《小镇人物》以东北乡土记忆重构精神原乡;
- 诗学江南的永生:透析仪器的滴答声化作春雨节奏,“杏花”成为词语的舍利,在机器的冰冷中绽放汉语的诗性温暖。
-五、文化遗民的精神肖像
1. 80年代启蒙的未竟者
- 作为“86深圳现代诗大展”策划人之一,吕贵品推动诗歌从集体宣言转向个体生命书写,其拒绝出版诗集的行为,恰是对启蒙运动工具化的抵抗。
2. 贰臣伦理的当代演绎
- 从吉林到深圳的空间位移,暗合徐铉自南唐入宋的文化困境。吕诗中“囚笼”意象(《关于巨大》)与徐铉“纶闱放逐”共享着士人在历史暴力下的存在焦虑。
结语:
词语的涅槃与永恒江南
当吕贵品走过太子桥(奈河桥),他留下的不仅是五卷诗文集,更是一条重构汉语诗性的基因链。徐铉的“旧心违”在此获得新生:所谓“身谋疏拙”,实为以诗渡劫的终极智慧——在透析仪的节奏与杏花春雨的和鸣中,那个“在香喷喷的灯光里爬向村庄”的诗人,已将生命炼成汉语的舍利,等待下一个春天的词语发芽。

青年看点
聚焦最新热点传递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