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之声
编辑|塔尔·小康A
作为A股首家上市的民营神经专科医疗集团,三博脑科(SZ301293)近年来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既因其“脑机接口”概念炒作与全国扩张步伐,也因系列合规与治理问题暴露:董事长张阳突遭留置调查,多地医院医保违规被重罚,新建与收购医院连年亏损,扩张风险与经营治理正双重考验着这家昔日“神经外科民营样板”。
董事长突遭留置:治理风险骤升
2025年4月21日,三博脑科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长、控股股东张阳收到内蒙古自治区监察委员会出具的《留置通知书》和《立案通知书》。张阳不仅是公司实际控制人之一,还是三博脑科的创始元老、经营灵魂——在其主导下,公司自2003年成立以来,从北京起步扩展至全国,在神经外科领域形成显著品牌。
但此次留置事件发生前,仅5天前,张阳仍主持了公司董事会会议;3个月前,他还高调接受媒体采访畅谈“医疗服务向医疗健康科技转型”的战略。如今,其被查传递出明显信号——高管治理风险浮出水面,或将影响公司未来战略稳定性及对外合作预期。
医院接连违规被罚:医保监管红线频踩
张阳事发前后,三博脑科旗下多家医院陷入医保违规漩涡。近期密集曝光的行政处罚包括:
重庆三博长安医院,因过度医疗、超标准收费、串换项目等行为,被责令退回医保基金530万元,并罚款901万元。同期因降低入院指征等违规行为,再被责令退回47万元,并罚违约金95万元,此次违规事件预计影响2023年度净利润约1486万元。
福建三博福能脑科医院,被查出异地违规使用医保费用209,014元,福建省医保基金中心责令限期整改并追回全部违规费用。
虽然公司称处罚“对未来长期发展无重大影响”,但短期盈利受挫已成事实,且医保违规事件对民营医院品牌声誉的损害难以量化,未来在医保资源分配与政府合作中恐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激进扩张背后:亏损与商誉积压加剧财务隐忧
年报数据显示,三博脑科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4.29亿元,同比增长8.84%;净利润1.05亿元,同比增长34.24%。数据虽亮眼,实则掩盖了多个风险:
亏损医院拖累持续:昆明三博:2022年亏损642万元,2023年仍亏282万元;河南三博:两年累计亏损超3000万元,尚未盈利。
商誉激增隐忧:2024年通过收购大行广泽,三博脑科控股成都东篱医院,导致商誉从年初大幅增长至1.71亿元,同比增加573%。若并购效益未能兑现,未来减值风险不容忽视。
资本支出高压:北京东坝新院、西安、昆明新院区建设加速,使得在建工程金额达8.66亿元,占总资产比重近25%。公司虽宣称这些项目为未来增长铺路,但短期内将大幅增加运营成本和现金流压力。
战略转型与概念炒作:脑机接口仍停留在“设想”
张阳曾多次提及将脑机接口等先进脑科学技术用于临床,力求推动公司由医疗服务向科技健康企业转型。然而,根据公告,公司并未实质开展脑机接口产品的研发与商业化落地。当前“脑机”定位更多是市场炒作的概念标签,股价亦多次因此波动,缺乏实际收入支撑。
在缺乏稳定盈利基础和研发转化能力的背景下,科技化转型恐仍处“画饼”阶段,若无法快速落地,反而会加剧投资者信心动摇。
三博脑科的现状再次敲响民营医院“高增长+轻治理”模式的警钟。一方面,行业普遍面临医保控费、政策监管加强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高管治理风险、业务扩张失控、合规意识薄弱等问题已暴露出三博脑科体系性短板。
作为中国民营神经专科医院的龙头,三博脑科应真正落实治理现代化、运营规范化,减少对政策套利与资本市场概念驱动的依赖,回归医疗服务质量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面,才有望走出“成长的烦恼”。

九州商业观察
九州商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