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吏瘦民肥”牌匾谈起
柳辉

在黄桥何氏宗祠中,高悬着一块写有“吏瘦民肥”四个大字的牌匾。这寥寥四字,是明代江西德兴民众对知县何镤的由衷赞誉,其中蕴含着为官理政的深邃智慧与高尚情怀。它传递出的理念是:为官者当清正廉洁,全心全意为民谋福祉,以自身的“清苦”换取百姓的富足安康。在封建时代,这无疑是对官员的崇高期许;即便在当下,依然振聋发聩,具有深刻的警示与借鉴价值。
遥想往昔,秉持“吏瘦民肥”理念的官员们,有的深入田间地头,与百姓一同劳作,真切体会农事艰辛,为百姓排忧解难;有的清正廉洁,拒不受贿,将有限资源投入到民生建设之中。他们以自身的节俭与奉献,践行着这一理念,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美名。例如包拯,一生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严惩贪官污吏,为百姓伸张正义。虽身处官场,却始终坚守清正廉洁的操守,堪称“官瘦”的典范,也因此赢得百姓的爱戴与敬仰,成就“民肥”的佳话。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当今社会仍有部分干部背离了“吏瘦民肥”的宗旨。他们把手中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忘却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有些干部热衷于搞形象工程,大张旗鼓修建华而不实的建筑,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只为个人政绩光鲜,却对民众的实际需求视而不见。
这些工程不仅未给民众带来实惠,反而加重地方财政负担,影响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无疑是一种“官肥民瘦”的扭曲现象。还有些干部在工作中敷衍塞责,对群众问题推诿扯皮。他们整日忙于应付上级检查、钻营人际关系,却不愿花时间精力解决群众实际困难。遇到问题时,不是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而是想着逃避责任、“踢皮球”。这种不作为、乱作为的行为,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引发民众对干部队伍的不满与质疑。他们在其位不谋其政,享受权力之便,却未给民众创造价值,与“吏瘦民肥”理念背道而驰。
更有甚者,部分干部在利益诱惑下,公然违反党纪国法,贪污受贿、中饱私囊。他们利用职务之便,插手工程项目、土地出让等领域,大肆敛财。其贪婪如无底洞,吞噬国家和人民财富,严重破坏社会公平正义。
这些如“硕鼠”般的干部,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上,不仅自身堕落为腐败分子,更给党和国家事业造成巨大损失,致使民众利益受损,出现“民瘦”局面。这些背离“吏瘦民肥”现象的根源,一方面在于部分干部自身思想觉悟不高,理想信念动摇。在市场经济浪潮中,他们抵挡不住金钱、权力与美色的诱惑,忘却作为人民公仆的身份与使命。另一方面,监督机制不完善也为这些不良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地方监督制度形同虚设,对干部权力运行缺乏有效制约与监督,致使部分干部肆意妄为、滥用权力。
要彻底扭转这些不良现象,让“吏瘦民肥”理念深入人心,首先需加强干部思想教育。通过开展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让干部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民众利益置于首位,以“吏瘦民肥”为行为准则,自觉抵制各种诱惑。
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强化党内监督、群众监督与舆论监督。让干部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行为处于公众监督之下。对发现的违法违纪行为,坚决查处,绝不姑息,形成强大威慑力,使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此外,还需树立正确用人导向。选拔任用干部时,注重考察品德、能力与业绩,尤其要将真正践行“吏瘦民肥”理念,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的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让投机钻营、只图私利的干部无立足之地,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吏瘦民肥”不应仅是黄桥牌匾上的冰冷文字,而应成为每位干部心中炽热的信念。唯有当所有干部都能以自身的“瘦”,换来民众的“肥”,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国家才能更加繁荣昌盛。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吏瘦民肥”的美好愿景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成为干部与民众携手共创美好未来的坚实桥梁。
2025.4.20

柳辉,中央国家机关退休干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从事杂志主编三十多年,散文和诗歌散见各类报刊和文学公众号。其中散文《聆听国歌响起》获“我的中国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全国大型原创文学作品评选金奖和专家评审奖:“中国原创文学贡献奖”。《秋叶斑斓  层林尽染》获2024年秋冬赛季“当代文学家·朱自清新文学奖”全国文学作品大赛散文一等奖。《高考恢复后的青春记忆》荣膺2024第7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大赛奖项,编入《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2024卷。
编辑/董应赞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