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小学翻山铰子社团课,孩子们跟着老师认真练习。
“出脚是直线,落脚时,脚尖稍外撇。”4月16日,在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行知小学操场上,指导老师李欣东正在给该校川剧社团的孩子们讲解川剧台步。
近年来,营山县致力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促进文艺资源与教学资源深度融合,成功探索出“学校+文艺院团、文艺家协会、非遗传承人”等艺教融合发展模式。
开设丰富课程 推进艺教融合
今年61岁的李欣东是南充市戏剧家协会会员,县文化馆原戏剧、曲艺辅导教师,营山县文化志愿者协会会员,同时也是川剧、翻山铰子的指导教师。
行知小学川剧社团课,孩子们跟着老师认真练习。
“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川剧台步很快就学会了。”李欣东介绍,川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的一种,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而台步是川剧演员的基本功,对于塑造角色形象、展现戏剧情节具有重要作用。
“让学生在体验传统文化之美的同时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真是一举两得。”营山县行知小学校长晏丰雷说,学校开设了翻山铰子、蓝晒、衍纸画等25门社团课程,其中非遗类课程占60%。学校每期举办艺术节,展示艺教融合成果,展现师生风采,营造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氛围。
据了解,该校坚持“行知合一艺文双馨”的育人目标,一直重视艺术教育,把艺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艺术养分。选送社团参加各级文艺节目展演,根据翻山铰子创编的舞蹈节目《金铰娃》参加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荣获一等奖,并获创编优秀奖;合唱节目在2023年南充市班级合唱评比中获二等奖。
行知小学艺教融合成果只是营山县推进艺教融合工作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县已推动6所试点学校、9个协会、7名非遗传承人、73名艺术教师与县内10余所学校精准配对,开设翻山铰子、川剧、舞龙、簸箕画、剪纸、武术、书法等各类非遗传习班和兴趣班30余个,惠及学生2万余人。各协会根据合作意愿,定期走进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教学活动,让学生们能够长期、稳定地接受艺术熏陶。
“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仅能促进文艺资源和教学资源双向流动,还能更好挖掘县域文化资源,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加快形成载体多元、形式多样的文化传承新态势。”县文广旅局党组成员雷明艳介绍,营山县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等。下一步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学校的艺教工作提供更多实践平台。安排县文化馆艺术老师到学校进行艺术指导和授课,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营山的每一所学校都成立了社团,我们将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和艺教深融开展情况,发动全县文艺院团、协会、非遗传承人等走进校园,常态化开展文艺活动指导、文艺专题教育、文化艺术师培、实践基地建设等工作,不断推动艺教融合结出硕果。”营山县文联主席晏良华表示。
紧扣兴趣爱好 强健学生体质
4月15日,营山县骆市小学大课间活动中,孩子们沉浸在八段锦的氛围中,时而舒展,时而缓慢。
骆市小学武术社团课,孩子们跟着老师认真练习。
在足球兴趣班,孩子们在球场上奔跑、传球、射门,展现出蓬勃的活力和对足球的热爱;书法兴趣班里,孩子们专注地书写毛笔字,一笔一画尽显认真与执着;腰鼓兴趣班中,孩子们整齐地敲击腰鼓,欢快的鼓点声响彻校园。
“孩子们不仅身体变健壮了,增强了体质,还学会了坚持与合作,回家主动教爷爷奶奶打八段锦!”该校校长郭立权说,该校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提升至98%,近视率同比下降15%。学校大课间上午以“刚柔并济”为特色,融合跑步(耐力)、武术操(力量)、太极八段锦(柔韧)的“三维体能训练”,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下午实行“1+ X”模式,以跑步为基础,搭配足球、放松操等自选项目,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确保每日运动量达标。
据了解,营山县骆市小学秉承“以艺育德、以体强身、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深度融合艺术、体育与文化教育,打造“腰鼓铿锵、绳舞飞扬、足下生辉”的校园特色品牌。通过多元大课间活动、社团课程创新及公益实践,走出了一条“艺教融合、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新路径。
当天,在营山县希望中学社团课上,舞龙社团的“双龙戏珠”“腾云驾雾”与武术社团的“少年中国拳”,融合传统套路与现代编排惊艳全场。
据了解,该校开设了29门社团课程,其中非遗类课程占40%。以舞龙、武术为核心,构建“基础技能+文化探究+实践创新”三级课程体系。
“通过舞龙、武术等团队项目,学生协作能力、抗压能力显著提升,2024年全校学生心理测评优良率达91%,家长满意度达98%。”希望中学校长易波说,该校与市县文广旅局、非遗传承人合作,聘请民间艺人为专业老师,与校内教师共同组建了一支专业、高效的社团课教师团队,为课程注入原汁原味的文化基因。
据了解,该校自武术社团组建以来,在各类舞台上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在南充市青少年(学生)武术套路、散打锦标赛和南充市第七届运动会上,该校学生分别获得男子甲组44公斤级、52公斤级第二名和第三名,散打男子甲组68公斤级第三名。
“艺教融合开设的课程既符合艺术教育规律,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锻炼孩子们的身体,增强孩子们的体质,同时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县教育和体育局教育股工作人员王琳说,下一步将推动艺教融合从强健体质到赛事育人,打造艺教融合“营山样板”。
发挥个性特长 打造艺教品牌
4月17日,笔者在营山县回龙中心小学校园内看到,由学生们创作的二十四节气簸箕画形象生动,为校园增添了勃勃生机。
簸箕,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工具,被用于扬米、筛糠等。然而,当它遇到孩子们的画笔和无尽的想象力时,便焕发出全新的艺术生命力,变成了一幅幅别具一格、精彩纷呈的作品。
“这些手绘簸箕画,有着接地气的温暖,它们见证着民间艺术的传承。”该校校长蔡明说,学校成立簸箕画社团,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与创造力。同时,通过举办艺术节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将创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从而促进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蓬勃发展。
红光小学第二届风筝艺术节,孩子们正在放风筝。
近日,营山县红光小学“线牵云端梦纸载少年心”第二届风筝艺术节在春日暖阳中启幕。该校师生以传统文化为墨,以蓝天为卷,共同书写了一曲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华章。
活动现场,孩子们活力四射,尽情奔跑,将梦想与欢笑融入春风。各式各样的风筝在空中肆意飞翔,将天空装点得如梦如幻。地面上的童趣与天际的斑斓光影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壮观的春日图景。
“本次风筝节是一场融合文化、科学与童心的春日盛宴,更是属于每一位红光学子的成长庆典。”营山县红光小学校长王东说,孩子们放飞的不仅是手中的风筝,更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美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下一步,学校将继续以风筝这一传统文化元素为依托,锻炼孩子们的动手和思考能力,培养审美与创新精神,让他们在参与中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了回龙中心小学、红光小学,云凤实验小学以“五美少年”为办学特色,化育中学、西城实验小学、消水小学是足球特色示范校……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的艺教融合局面基本形成。
“我们坚持把艺教融合与学校特色发展、学生个性成长相结合,创新形式,丰富载体,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艺教融合品牌。”营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华表示,在未来三年内,让全县60%的学校形成具有特色的艺教融合模式,学生艺术素养测评优良率大幅提升。为此该县规划了详细的实施步骤,分阶段推进艺教结合班、非遗传习班、非遗兴趣班的开设;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从组织领导、队伍建设、场地建设、师资配备等方面为工作开展提供坚实支撑,确保艺教深度融合工作有序推进。
(邹刚)
供稿:南充绸都在线全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