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局如棋,波谲云诡间尽显变化。中美关税战持续升级,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的战略压制?中国经济的韧性从何而来?上海财经大学校长、知名经济学家刘元春认为,中美关税战的核心矛盾是特朗普2.0所提出的从“遏制中国”到“自我重塑”战略升级,凸显出中美冲突具有时代必然性。当前,不能就关税而谈论关税,而是要透过双方博弈后的反思效应,认识到我们下一步的战略定位。
“这不是偶然的摩擦,而是大国格局重构的必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知名经济学家刘元春在接受专访时直言。在他看来,中美关税战背后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缩影——美国的遏制逻辑与中国的崛起路径激烈碰撞,而中国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的韧性,正在这场博弈中经受考验。
中美关税战的深层逻辑:从“遏制中国”到“自我重塑”
风起云涌时势变。4月16日,外交部回应美对华关税加征至245%。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强调,中方的立场一直很明确,关税战、贸易战没有赢家,中方不愿打,但也不怕打。
特朗普重返白宫短短3个多月,从2月1日对中加墨打响贸易摩擦第一枪,到4月2日对等关税落地,对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面开战。短短十余天内,中美关税战以四连跳突破历史极值,本以为125%税率背后是供应链的全球重组与霸权焦虑的超级对决,而白宫于当地时间4月15日宣布对华关税加征至245%,进一步升级关税战。这一轮“极限施压”与“战略反制”已远超传统贸易摩擦范畴,成为全球经济秩序重构的缩影。
事态的极速发展一度呈现出“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紧张局面。但对此,刘元春却冷静的表示,“从国家角度来看,肯定早有预期。”他分析道,从2016年美国进行大选,2017年特朗普当选开始,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已经全面凸显出中美之间的冲突具有时代必然性。
透过表层的政治喧嚣,我们不难发现,特朗普2.0所提出的“Make America Great Again”(MAGA),已经从单纯的对华遏制战略上升为对美国进行体系性、格局性的调整,以关税、汇率、安全三大维度展开。
刘元春指出,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战表面以减少贸易赤字为名,实则包含三大深层目标:
1、再工业化与产业链重构:通过关税保护本土产业,吸引制造业回流,解决美国产业空心化问题。
2、美元霸权维护:借助汇率干预和金融手段,巩固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3、遏制中国崛起:将中国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延缓其科技与产业升级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近年来的战略已从“单纯遏制中国”转向“提升自我竞争力与遏制中国并举”。刘元春强调,当前,不能就关税而谈论关税,而是要意识到这种“双轨战略”背后,美国正试图以打压中国为代价,为自身产业升级争取时间窗口。
由此,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海湖庄园协议”(Mar-A-Lago Accord)构想浮出水面。美国试图通过对中国的高关税政策减少贸易逆差,同时以“弱美元战略”以提升本土制造业竞争力。但刘元春认为,这一策略存在根本矛盾:“强势美元与贸易逆差并存的‘新特里芬难题’仍未解决,产业空心化更非关税能逆转。”他援引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斯蒂芬・米兰(Stephen Miran)的观点称,美国竞争力下滑的本质是“产业空心化与金融过度扩张”,而中国崛起仅是触发其焦虑的表因。
时代意义:全球秩序拐点与中国的战略机遇
刘元春强调,中美关税战标志着新时代的到来,全球的贸易秩序、金融秩序、治理秩序发生了拐点性巨变。
首先,最为直观的表现是美国的关税政策已引发其国内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他举例说,“对华关税导致美国科技股暴跌、国债收益率波动,甚至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苗头。”美国股市对关税战反应极为敏感,加征关税导致企业成本上升、盈利预期下降,进而引发投资者恐慌性抛售,股价暴跌。国债收益率的波动则反映出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担忧,投资者在避险情绪驱使下,对国债需求发生变化,导致收益率不稳定。“为缓解金融市场压力,美国不得不对部分关键商品(如半导体)实施豁免,这说明其政策存在内在矛盾。”
此外,美国在产业链上对中国存在较强依赖,尤其是在稀土、医药原料等关键领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和出口国,稀土作为重要战略资源,广泛应用于电子、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业。美国在这些领域对中国稀土依赖度极高,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供应源。在医药原料方面,中国同样是全球重要的生产和出口国,众多美国制药企业的原材料供应依赖中国。这种“依赖与脱钩”的悖论,揭示了美国经济结构的深层脆弱性。
更关键的是,美国的盟友体系正在松动。“美国要求盟友选边站队,却低估了其对传统盟友利益的伤害。”刘元春以德国、加拿大为例,指出美国对钢铝加征关税、干预丹麦格陵兰岛主权等行为,已引发盟友强烈反弹。“当美国以‘国家安全’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其价值观同盟的根基正在松动。美国目前在对等关税谈判中抛出的橄榄枝无法对冲在全球体系新布局中给盟友带来的伤害,因此我们无需担心中美之间的博弈演化为未来的多对一格局。”这种“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策略,不仅削弱了美国主导的“反华统一战线”,反而为中国与欧洲、东盟深化合作提供了契机。
看似政策博弈的外表之下,暗藏的是全球资本秩序重塑的制度锚点,也为我们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如何利用杠杆力量完成战略目标提供了新的战略契机。
中国的战略应对:短期纾困与长期布局
面对美国的压制,中国如何破局?刘元春从短期政策应对和长期战略转型两个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目前来看,中国迅速出台一系列短期应对举措,以稳定经济基本盘。短期纾困重点在于定向救助与政策加码。
针对受冲击企业,刘元春建议实施“精准滴灌”。“关税战对出口企业冲击最大,尤其是依赖美国市场的行业。”刘元春指出,中国政府已采取多项措施缓解压力,包括订单转移、税收减免、稳定就业、供应链补贴等方式。
一方面,针对受关税冲击严重的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中国政府采取定向救助策略。众多外贸企业因关税增加,订单大量流失,面临巨大生存压力。政府引导这些企业将目光转向内需市场,通过政策扶持和搭建平台,助力企业拓展国内销售渠道,将原本用于出口的产品转向国内市场销售。
另一方面,中国充分发挥平台经济优势,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推出一系列针对受关税影响企业的扶持政策。这些平台为企业提供流量支持、降低入驻门槛、优化物流配送等服务,助力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政府还通过定向采购等方式,直接购买企业产品,缓解企业库存压力,帮助企业维持生产经营。
而针对金融维稳,刘元春认为,中国已准备好应对工具。中国设立了 “中国式平准基金”,中投公司增持 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便是具体举措之一。平准基金的设立旨在稳定资本市场,通过在市场低迷时买入股票等资产,提振市场信心,防止股市过度下跌。同时,政府鼓励国企进行股票回购,国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股票回购行为向市场传递了积极信号,增强了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
“我们的货币政策也有调整空间,以对冲外部冲击。短期内的对冲仍然非常重要,即保证国内大循环高效顺畅。”他补充道。中国可以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降准降息等手段,增加市场流动性,对冲资本外流压力。降准可释放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降息则降低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刺激投资和消费,稳定经济增长。
从长远视角看,中国制定了全面系统的中长期战略布局。
首先,刘元春强调了扩大内需、构建“国内大循环”的必要性。“这次关税战迅速且猛烈地展开,实际上是国民教育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一定让各界认识到中国在近期快速提振消费和扩大内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意义,而不是可有可无。”他说道。
在扩大内需方面,加快消费刺激政策实施步伐。工资机制改革成为关键一环,通过合理调整工资结构、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新型消费投资也在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高端制造等领域的投资需进一步提速,同时需打破地方市场分割,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
同时,“房地产仍是宏观经济的压舱石。”中国采取一系列措施避免房地产市场硬着陆。降低房贷利率,减轻购房者还款压力,刺激住房消费需求。加速存量房收储,将市场上的闲置房源集中起来,通过租赁等方式盘活存量资源,稳定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
在产业链突破上,中国以 “新质生产力” 为重要抓手,全力强化半导体等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加大在半导体研发领域投入,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突破技术瓶颈,减少对国外技术依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巧妙利用美国与盟友间的矛盾,深化与欧洲、东盟等经济体的合作,积极推动多边贸易体系重构。通过加强与欧洲在绿色科技、高端制造等领域合作,与东盟在区域贸易、互联互通等方面合作,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刘元春强调,我们需要按照中国经济的新发展格局战略和扩大内需战略进行。我们必须以国内大循环为基础,以扩大内需为目标。这是我们高质量发展的基点。
资本市场稳定:波动中的“价值再发现”
在谈及资本市场稳定时,刘元春首先指出,“我们必须关注全球资本逆转和全球秩序体系的发生。”
金融脆弱性是美国的一大难题,特朗普2.0的“关税工具化”,也在全美制造一种恐慌感,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远超传统贸易理论框架,资本市场担忧的是特朗普的反复无常,让美国消费者与企业、资本市场无所适从,对美国资产失去了信心,美元信用会持续崩塌。
刘元春观察到,“美国叙事的变化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是好事,中国的叙事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康方生物、Deepseek等企业的创新突破,让全球重新审视中国资产的再估值逻辑。”刘元春认为,资本市场需摆脱对短期关税冲击的过度反应,转而关注“工程师红利”“超大规模市场”等内生优势。“当美国科技股因利率高企而承压时,中国低估值的硬科技板块反而成为洼地。”
“大国博弈没有终局,只有动态平衡。”刘元春提醒,“我认为这方面的波动很正常,总体平稳是可预期的,资本市场的稳定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虽然许多人担心会出现硬脱钩的结果,但是大家必须相信这是不可能的。”
展望未来:冲突常态下的中国信心
在这场深度对话中,刘元春不仅揭示了中美关税战的底层逻辑,也展现了中国经济的战略纵深。
他的观点清晰表明,“如今很多人一生未见过硬碰硬的超级对抗,这正是中国人生活在和平时期和全球化时代的体现。但从历史视角看,从英国霸权到美国崛起,大国更迭必然伴随冲突。但冲突本身也是创新的催化剂。”
他相信,只要中国坚持扩大开放、深化内需改革、守住金融安全底线,“以后冲突才是常态,但我们要有信心,中美之间的博弈,胜利一方的砝码终将向东方倾斜”。
此刻,上海财经大学的窗外春意盎然,阳光正好。这座城市的韧性,或许正是中国经济的隐喻——在风雨中锚定方向,于变局中开创新局。

蓝鲸财经
蓝鲸财经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