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互联网江湖 作者:刘致呈

零售行业,从不缺热闹。

从去年开始到现在,巨头在零售的战场打的激烈。

京东、美团、淘宝都在升级“小时达”,京东进军外卖,美团加码即时零售,饿了么紧紧抱住抖音大腿。

动作频频背后,即时零售战略在不断提级。

巨头们在即时零售的战场交火,本质上仍是“无限游戏”的继续,寻找增量是巨头们的天性,在这个过程中,巨头们的边界不断打破重组,然后逐渐找到新一轮的平衡。

为什么是即时零售?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零售最本质的那个原点。

即时零售:人货场的最新排列组合

零售最本质的三个要素是:“人、货、场”。

京东、淘宝、美团、抖音做电商,各自都是围绕这个三个要素做排列组合。

京东、淘宝掌握的是货,核心是货的流动,所以京东淘宝强在供应;美团掌握的是场,掌握的是交易场景,所以美团才能不断跨界打响无限战争;抖音掌握的是人,掌握的是注意力,一般认为,抖音强在流量成本,然后通过电商业务来变现。

今天的零售行业供给过剩,平台其实不缺货,内容供给也过剩,也不缺流量。

那么平台缺什么?

笔者认为是交易场景。

电商平台GMV=流量X客单价X转化率X购买频次,市场这么卷,流量成本逐渐固定下来,客单价提升已经很难,转换率接近天花板之后,只有在交易频次上想办法。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楼下便利店开始送货上门,逻辑跟巨头做即时零售一样,有限的区域内,可以获得或者说催生出更多的购买频次。

这个例子说明,提升交易频次的方法,除了给到用户足够的精准而且丰富的SKU,还有就是挖掘场景。

实际上,今天的电商平台算法已经够精准,SKU足够丰富,只有通过挖掘更多的交易场景,才能增加履约频次,然后提升总GMV。

也因此,对于各大巨头来说,找场景就是找增量。

即时零售就是一个天然离电商巨头最近的场景,过去积累的运力,算力,在即时零售上立马就能派上用场。

而且,是个增量场景。

根据美团财报的数据,即时配送日订单量峰值在去年立秋当日达9800万单。京东七鲜近期的增长更明显一些。清明假期期间,京东七鲜线上订单同比增长近100%。

再看即时零售的大盘。

商务部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3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为6500亿,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2万亿元。

2万亿是个啥概念呢?

抖音电商2024年GMV达到约3.43万亿,几乎是大半个抖音电商的规模。电商的个牌桌上,谁能拿下这个市场的一半,谁就能重写整个电商行业的格局。

怎么挖掘即时零售的场景增量?

核心就一个字:“快”。

零售行业里,快代表着一种先进性。

字面意义上,快是一种高效率的体现。今天的电商行业,供应基础设施已经非常成熟,这个时候,拼的不只是谁家有好货,而是谁能先完成触达、转化、交付的闭环。

因此,第一个要做的就是搭建一个更快的配送体系。

零售行业中物理意义的快,是配送快。

以京东七鲜为例,清明小长假线上订单直接翻了一倍,为啥京东七鲜增长那么快?原因之一在于1中心店+N卫星小店的体系。这本质上是前置仓,优化过后反应更快,配送效率更高。

做物流配送,算是京东最擅长的老本行了。

从用户视角看,用户不管你是怎样的体系,用户只在意下单的牛肉、烧烤架、调料能不能快速的送到营地。有了更快的物流配送,自然就有了更快的履约能力。

同理,阿里当年为什么要花大力气做菜鸟?很重要的意一个原因是看到了“快”的本质。

快是什么?是电商基础设施的先进性,关乎GMV大盘。

彼时淘宝大战京东,几个回合下来,京东还是稳如泰山,靠的就是物流这个核心能力。后来,阿里用菜鸟做为数字地基,整合了三通一达,也有了这样的能力。天眼查APP显示,到2019年菜鸟已经估值近2000亿。

零售业中,“快”是一种巨头才能做到的能力。

你看,到今天还能在即时零售行业翻云覆雨的,哪个不是巨头?

零售的“快”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快,也有数字意义上的快。

很多人都说,美团能走到今天是因为以团购为核心习惯,美团建立起了一个流量生态,所以美团作为服务入口,能够承接很多变现业务,上到商品服务,下到差旅打车几乎无所不能。

流量是一方面,但能满足好这个体量的用户,不仅要有生态,也要做到数字意义上的“快”。

以前跟一个做技术的朋友闲聊,聊到无人出租车能不能彻底颠覆打车平台,他很坚决的说不能,原因是,滴滴的那套实时热力调度算法的研发门槛很高,其他企业搞不定的。

美团之所以能做打车,是因为即时配送也需要同样基础能力。

有了这个能力,平台自然就能快速响应用户需求,这就好比在前线部署了一支快速反应部队,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需求,满足需求,完成交易闭环。

可以确定的是,谁能更快的抢占用户心智,更快的完成交易、复购的闭环,也许才能抢下那那块最大的胜利果实,进而撬动电商格局。

只有巨头的游戏

巨头在即时零售领域争夺,也是种必然,一是顺应自然规律,能做到了,二是丛林法则,需要做了。

即时零售行业里的战火,是商业达尔文主义的延续。

商业的世界,实力至上,适者生存。用户需要什么,只要能够平衡成本,自然就会有人去做。

说白了,到这个时间点,就该进化了。只不过能不能用最快的速度进化出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这点很关键。

即时零售,包含三个核心要素:即时需求、本地供给、即时履约。这三要素只有巨头们能做到。

拿京东的七鲜来说,流量能力、供应能力,物流能力的基础设施强大,能够被数据化了,即时零售才有了可能性。

这个过程里,平台依靠京东过去做电商积累的数据技术,算法技术完成供需匹配,供应链体系完成仓储供应的任务,物理外送团队完成履约任务,这些要素缺一不可。

对电商巨头们来讲,这是必然的进化节点,是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同时,也是在资本市场上,提升估值的必备良药。

对传统电商、零售商巨头们来说,线上的渗透率,基础设施建设,在经过十数年的发展后,基本上已经摸到了天花板,此时,出海或者寻找内生增量就成了问题。

即时零售对他们来说,就成了一片无惧搁浅的自由之海。

上面我们提到,这片市场足够大,剩下的疑问就是够不够赚。

先看一个外来的和尚,沃尔玛的山姆会员商店通过前置仓业务,把线上打造成了业绩的重要来源,占比接近50%。

在去年沃尔玛2025财年第三财季发布电话会上,高管讲到,这要归功于那里超过350个山姆店分销点网络(前置仓),它们为会员提供一小时送货服务,并扩大了传统山姆店的覆盖范围。

盘踞上海本地的叮咚买菜, 2024年公司经营性现金净流入9.3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叮咚买菜也首次实现了全年GAAP标准下的盈利。

同样的,叮咚买菜采取的也是前置仓的模式,也在24年实现了盈利和增长。

也就是说,无论是国际巨头,还是像叮咚这样的独角兽,在经过前几年的摔打之后,已经摸索出了一套“前置仓”这样的,既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又完全可以规模化发展,并且利润还不错的模式。

只不过,在未来,市场终究还会被巨头们主导,因为像京东这样的巨头过去的基建更加完善,进化的也会更快,规模效应更显著,这意味这更低的成本。

拿七鲜来讲,就像一个被安排好前程的孩子。

背靠着京东的七鲜,已经在前置仓的基础上,进化出了“1中心店+N卫星小店”组合,这种组合在京东强大的基建加持下,优势被无限放大。

最显著的成效就是成本控制,既降低了建仓的成本,又能即时触达客户,在北方大本营,配送时效压缩至30分钟内。

成本优势也体现产品的价格上。

具体来看,在今年重点扩张的天津市场,智利车厘子JJJ级250克售价49.8元,比盒马同款便宜10元;滴露消毒液1.8升售价79.8元,较部分竞品低约10元。

同时,七鲜最大的优势,是可以享受京东平台自带的流量和会员基础。

比如相比山姆的会员制高门槛,七鲜通过京东PLUS会员免邮政策,就可将消费门槛降至行业最低,这背后其实是全方位对消费者的一种价格。

说到价格,零售行业的苦就苦在价格上,便宜实惠是消费者的最终追求,像京东巨头们打通这些降本环节有天然的优势,还能保证自己的利润。

在这种模式下,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二线城市(主要还是一线城市),经过多年的培育,有一部分消费者已经养成了万物到家的消费习惯,在棘轮效应的影响下,这种习惯一旦形成,除非价格超出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外才会再次发生改变。

零售行业苦,苦在资产重,利润薄,但是胜在稳,胜在规模足够大,就能弥补毛利低的不足,一旦形成格局就很难打破。

此刻的即时零售,像极了当初的电商大战,是大概率会盈利的明牌。

只不过相比当年作为新兴行业不确定性,如今谁的基建做的好,谁就会拥有价格优势,在抢占市场份额和面对竞争时就会更从容,在资本市场上就有被重估的可能。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