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大事。

一件是我方坚定、强硬回击关税问题,于4月10日12时01分正式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上加征84%关税。

一件是懂王炒得一手好股,表面上四面重拳出击,临了宣布针对想要谈判的75个国家,暂停对等关税90天,顺便承认了美债抛售的压力。接着离谱的事情是,连续发动态推荐自己家的DJT(特朗普媒体科技集团)。原话是:“现在是买入DJT的绝佳时机。”惹得网友纷纷表态SEC应该调查他的内幕交易。媒体报道称做空美股的交易员在6天内获利近1600亿美元。

图源:网络

现在,任谁都能看出来,美股甚至世界市场正在成为棋子。包括关税,也不过是一把彰显其威胁性的武器。而这衍生出一个问题,对于那些之前追求海外扎根、全球化布局,甚至直接搬到海外的企业来说,当下的局面该怎么处理?

要知道,之前的贸易战时期,一批企业为规避关税影响,曾经通过地缘迁移的方式“伪装”身份。最简洁的路径是搬到越南、泰国、新加坡等地,既迁移总部,也搬走工厂。所以这一轮关税问题爆发早期,也曾有企业被报道尝试鼓励供应链前往越南等地建立新的工厂。其幕后之意,试图在关税对抗中延续以往做法,通过换身份的方式保住自己的业务。

然而,特朗普一举面向全世界加税,揭穿了这种做法的薄弱之处。有跨境电商从业者在越南探访工厂,发现这些已经出去的企业正在面临两难:远走他乡的初衷是为了规避关税,不少企业十倍大的合作方要求跟着走,不然没有订单。但现在不仅海外生产成本越来越高,而且即便成功换了身份,也一样会被查找到真正的持有人。只要监管有心,中国企业已经无法靠“写满外文字母”的方式规避自己的身份。

因此,对于曾经追求全球化的企业,尤其是已经将总部或职能机构搬到海外的企业而言,当下是时候慎重思考,是否需要把总部往回搬。

至于是搬回老家,还是有其他决策,则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属性和需求考虑。例如,某知名外贸企业依旧此前被报道有意将供应链转向越南,不过有媒体援引广州商务局消息表示,该企业仍在持续对国内供应链加码。

对此,市场仍存疑问:广州商务局都如此力挺了,这家从广州崛起的全球化企业,为何还不将全球总部迁回广州大本营?

对这类尚未上市的企业而言,之前的全球化思路或许与上市需求有关。上述企业曾一度追求赴美上市,但最终无果,最近的消息是筹备在英国上市。而参考近期全球关税背后的动荡局势,对于这类原本追求全球化的企业,既然已经有国内供应链的根基乃至机构力挺,或许应将总部回迁、港股上市作为新的首选方案。

一方面,港股的地缘优势在明面上摆着,可便于外界更好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另一方面,港股仍是面向世界资本的一扇窗口,且在当前局势中具备更高的安全边际。比如,财新报道贝森特近日接受美国媒体福克斯新闻采访时,曾表示不排除使用摘牌中企等手段,这意味着赴外上市的条件已经不像以前一样开放,甚至问题有可能在全世界其他资本市场蔓延,一味追求赴外上市不一定是明智之举。相反,如果在香港上市,则可以享受避风港效应。

图源:财新

不过,不管后续如何决策,对于还在外“踌躇”的企业而言,当务之急是尽快考虑将总部回迁,比如搬到香港。因为对于这些纯“国产”的企业而言,国内有支持心态,海外则根本不会在乎其出海的“伪装”,只有真正安稳地扎根国内,才能谋求一个有确定性的未来。

来源:华尔街大事件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