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存款利率天花板”到“贷款高利贷争议主角”,辽宁振兴银行正经历一场信用滑坡的多米诺。合作放贷平台频遭“砍头息”“虚假担保费”等投诉,加息券合作方身份成谜、合规边界模糊,五度被罚、名誉诉讼缠身……这一家地方性商业银行,似乎正站在监管红线的边缘游走。

存款“加息券”取消引发信任危机,第三方合作疑似规避监管

2024年11月,辽宁振兴银行发布通知,取消与北京尼客科技联合推出的“伙伴助力计划”,存款年化利率骤降近1个百分点,引发储户集体不满。

据了解,该计划依托第三方公司“尼客矩阵”提供所谓“加息券”,令振兴银行三年期、五年期定存利率一度高达4.5%、4.8%,远超国有大行平均水平。随着合作终止,利率“打回原形”,储户质疑:“这是合约终止,还是违约变相缩水?”

更关键的是,这种由第三方“代发利息”的合作机制,是否符合监管有关“银行不得通过非自营渠道变相返利揽储”的规定?业内专家指出:该模式已触碰监管高压线,不仅涉嫌高息揽储,甚至可能构成不合规资金募集。

贷前不透明、贷后乱收费,数百起投诉揭露“套路贷”困局

除了存款问题,辽宁振兴银行的贷款产品合作乱象更令人大跌眼镜。

根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仅2025年第一季度,涉及辽宁振兴银行的投诉量已超百起,集中反映其与“桔多多”“火山融”“你我贷”“众利优选”“轻花优品”等第三方平台合作贷款过程中,普遍存在隐形收费、利率过高、强制会员、砍头息、变相高利贷等问题。

案例一:勇敢喵投诉,其通过“百顺花”借款1万元,被辽宁振兴银行放款,账单却“凭空”出现3期商品分期费,每期751元,借款时无提示。

案例二:正义喵反馈,在众利数科平台申请7,700元贷款,辽宁振兴银行作为出资方,却在合同外收取超2,000元担保费和资讯费,实际年化利率远超国家红线。

案例三:洞察喵反映,火山融、攒花、乐享借等平台借款均遭遇“前3期虚高还款”,额外收费高达2,700余元,年化利率超过55%,多为事后强行扣款。

多个案例显示,辽宁振兴银行与合作平台存在明显“阴阳合同”行为,即合同利率合规,但通过附加会员、担保、服务等费用,抬高实际利率,构成典型“变相高利贷”。

异地放贷、跨区经营,违反地域性银行合规原则

根据监管规定,地方性商业银行不得跨区域放贷。而辽宁振兴银行作为一家注册地在东北的地方性银行,其贷款却覆盖广东、重庆、四川、江苏等地。

例如,勇敢喵投诉中提及其在广州申请贷款,但辽宁振兴银行在当地并无分支机构,放贷过程未履行面签、实名验证等标准流程,涉嫌越权经营。

这种通过“线上平台+异地放款”的模式,或涉嫌绕过监管对跨区域经营的限制,增加风险敞口,侵害借款人合法权益。

多项违规遭罚,5项违法被人民银行点名

辽宁振兴银行的“合规风险”早已被监管关注。2022年,该行已至少五次遭到行政处罚:人民银行沈阳分行罚款198.5万元,列明其“违反金融营销宣传、金融消费争议解决管理规定”等五项违规行为;辽宁银保监局罚款140万元,指出其存在重大关联交易管理不规范、贷款风险分类失准、贷款审批不严等多项问题;多位高管被追责罚款,暴露出管理层风控能力与监管意识的双重不足。

据天眼查显示,辽宁振兴银行目前共有232条立案信息、229条开庭公告、47条裁判文书,风险信息密集,堪称“诉讼缠身”。

高息揽储时代终结,振兴银行靠什么“振兴”?

曾因高息存款而风靡一时的辽宁振兴银行,如今逐渐被撕开了“风险包装”的外衣。存款利率屡次下调后,已由年初3.6%下降至3.1%;多款“助力券”被停发,第三方营销被清理,原有揽储模式难以为继。

在资产端,面对海量投诉、监管整顿、利率压降,辽宁振兴银行的贷款业务遭遇“增长瓶颈”;而在负债端,客户信任度下降,或引发储蓄外流。

未来,这家银行若不彻底改革其风控体系、合规审查机制、合作平台管理逻辑,恐将在激烈的银行竞争中进一步边缘化。

辽宁振兴银行曾凭借互联网高息产品、灵活贷款策略吸引大批用户,但也因此埋下了合规缺陷与信用危机的种子。如今“加息券”取消、投诉激增、监管罚单频现,是一次警示——金融产品创新,不能突破法律底线;合作模式灵活,不能忽视风控红线。

在新时代金融监管日趋严格的大环境下,唯有回归合规经营、透明收费、审慎放贷之路,才能真正“振兴”信任,重新赢得市场。

来源丨经济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邹猫小妹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