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华制药市值蒸发两百亿,环保处罚与信披瑕疵频现
截图来源于华夏健康网健康领域专栏创作者《健康之声》
来源|健康之声
编辑|塔尔·小康A
2024年,对新华制药而言,是“光鲜背后藏忧患”的一年。
这家老牌国资医药企业在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84.66亿元,同比上涨4.51%,但净利润却同比下滑5.33%,为其近12年来首次利润下滑。尽管营收创下新高,利润却未能同步增长,反映出公司盈利质量与成本控制问题日益突出。
更令人担忧的是,自2022年股价触及48.38元高点后,新华制药的市值至今已蒸发超过230亿元,最新收盘价仅14.93元,回到了三年前的水平。
营收创新高,利润却“失速”:为何增收不增利?
新华制药2024年第四季度虽然实现归母净利润1.26亿元,同比增长20.5%,但全年净利润却下滑至4.7亿元,同比下降5.33%,扣非净利润同比下滑2.9%。
这一“增收不增利”的表现,暴露出新华制药当前业绩增长更多依赖收入扩张,而非盈利质量提升。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存货高达12.73亿元、应收账款8.68亿元,销售增长背后的库存与回款压力不容小觑。
尽管公司在2024年斩获36个药品批件、20个国际注册文号,并授权57项专利,研发成果可圈可点,但这些“好消息”未能有效缓解利润下滑的压力。公司对外宣称“高质量发展”,但实际业绩表明其盈利体系正在面临结构性挑战。
环保黑历史频现,子公司成“污染大户”
新华制药及其子公司在过去两年多次因环境违法行为遭到地方生态环境局处罚。
2022年,新华制药因排污口未纳入排污许可证、排放方式不符等问题被罚款共计25.38万元;子公司山东新华万博化工有限公司因重污染天气下未限排,被罚8.75万元;另一子公司淄博新华-百利高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也因VOC废气超标问题,被罚8.19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处罚未在公司当年半年报或年报中披露,涉嫌信息披露不及时,可能已违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环保已成为制药企业的“硬约束”,新华制药连续的环保问题,不仅损害公司社会形象,更可能带来潜在的监管与投资风险。
信披屡遭监管函,治理瑕疵“难掩”
新华制药近年来屡次收到深交所关注函、监管函,暴露出公司治理层在合规操作和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严重瑕疵。2022年,控股股东华鲁投资在未提前披露的情况下,减持公司股票逾400万股,金额近亿元;
同年,公司因未及时披露“股票回购同意函”等重大事项,深交所对公司监事及控股股东发布监管函;更早在2020年,新华制药维生素B6注射液因涉嫌“价格瞒报”,被湖南医保局取消挂网资格一年。
上述问题频繁出现,折射出公司在董事会运作、合规披露及价格诚信体系方面管理失衡,严重削弱了市场与投资者对其信任。
消费者信心受损,投诉平台现身
据12315消费信息平台数据显示,新华制药在2025年1月新增1起消费者质量投诉,涉及中成药产品网购后存在“其他质量问题”,公司在调解过程中拒绝沟通,处理态度冷漠。
在当前保健品及处方药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下,任何涉及消费者权益问题都可能引发舆情风险,影响品牌形象和终端销售。
分红不俗,掩盖经营压力?
2024年,新华制药拟每10股派发2.5元现金红利,总额高达1.72亿元,约占全年净利润36.6%。表面看,这一高分红政策展现公司“回馈股东”的诚意,实际上也可能是一种试图稳住股价、维系市场信心的“粉饰性操作”。
值得深思的是,公司同时计提了超过6100万元的资产减值准备,并核销资产、处置损失合计逾7300万元,这些动作或预示着公司正面临内外部增长乏力与资产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
从年报亮点看,新华制药在研发、审批及国际拓展上不断取得进展;但从资本市场反馈、利润表现及环保处罚频率看,新华制药正遭遇“结构性疲软”与“信披管理失序”的现实挑战。
在环保红线收紧、行业利润下移的大背景下,若公司不能有效修复治理短板、优化成本结构、提升产品利润率,其“营收高增长”恐怕只是“虚胖”。
三问新华制药:一是如何解决“增收不增利”的根本矛盾?二是如何管控环保风险,杜绝“罚款式经营”?三是如何重塑投资者信心,避免信披瑕疵再现?
一个靠研发出圈的医药企业,应以“合规透明、责任可持续”为底线。否则,无论业绩多亮眼,市值迟早会还以颜色。

九州商业观察
九州商业观察